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12)430

对灌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习惯上把生活年代相同、人生经历近似、功业成就比肩的人物并称,比如李杜,又如绛灌,绛指绛侯周勃,灌指颍阴侯灌婴。

灌婴和周勃,真的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贫苦,周勃以编织为业,灌婴以贩缯为业;在刘邦称沛公之后,他们先后以中涓身份跟随左右,参加反秦战争;在楚汉战争时,他们都以战功更先封侯,周勃在还定三秦后就被封为威武侯,灌婴在定陶大败龙且后被封为昌文侯;高祖称帝后,重新论功封赏,他们都功排前十,得到五千户以上的封邑。文帝即位后,灌婴先是接替周勃为太尉,后又接替周勃为丞相。灌婴犹如周勃的影子,紧随其身。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在许多重要事情上,他们也往往联手行动。在陈平投奔刘邦,并受到重用之时,他们曾共进谗言于刘邦,说陈平外表如冠玉,内在未必有真才实学。居家时盗其嫂,在外任职又不忠于其主,现在投奔汉王,还贪财受金。

在文帝窦皇后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窦广国后,周勃、灌婴害怕窦氏外戚仿效吕氏外戚,残害大臣,就商议着为窦广国兄弟挑选有德行的长者作为师傅,和他们一同居住。窦长君、窦少君从此成为谦让有礼的君子,不敢凭着自己显贵的地位而盛气凌人。

当然,灌婴毕竟不是周勃,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他在战斗中的显著特点是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他的战斗经历:“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疾斗”;“战于蓝田,疾力”;“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战斗交锋之时,总是骑着快马,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汉王在屯军荥阳的时候,为了对付项羽的骑兵,就在军中挑选能够担任骑兵将领的人,大家都推举原来的秦朝骑士重泉(故址在今渭南市蒲城县)人李必、骆甲。但他们二人害怕汉军士卒不信任他们,就请求汉王委派一名善骑射的身边近臣做骑将。于是汉王任命灌婴为中大夫,带领郎中骑兵和楚国骑兵交战。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当时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所以灌婴的战功十分显赫。在历次大战中,他总计跟随刘邦俘获二千石的官吏二人,另外自己率部击破敌军十六支,降服城池四十六座,平定了一个诸侯国、两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获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的官吏十人。

灌婴不仅战斗力强、战功显赫,似乎也特别会处理上下级关系,不管是在高祖时代,惠帝时代,还是诸吕擅权时期,他都能得到更高统治者足够的信任。所以在吕后去世后,齐王刘襄举兵西向时,吕禄任命灌婴为大将军,前往击之。但吕禄没有预料到,灌婴到了荥阳,反与齐兵联合,威逼京师。

在诛吕事件中,灌婴按兵不动,似乎并没有什么功劳,其实他的功劳完全可以比肩周勃。吕后八年七月崩,周勃等并没有马上武力诛灭诸吕,直到一个月后,从齐国来的使者将灌婴与齐楚联合的消息带到京城,吕禄被迫交出了兵权,他才入军掌权,喋血京师。可以说,当时的灌婴是关键人物,如果他谨奉吕禄之命,与齐楚交战,则周勃等功臣集团很难在京城发动政变;而灌婴阵前倒戈,与齐楚联合,则诸吕注定难逃被诛灭的命运。

灌婴虽然没有参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但他为顺利登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诛灭了诸吕之后,灌婴实际上阻止了齐王武力谋求皇位的可能。当时双方军队在荥阳对峙,刘襄不甘心罢兵东归,灌婴召来齐国大将军魏勃,责问他为什么未经朝廷诏令而擅自兴兵?魏勃回答:“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后救火乎!”但回答之后股战而栗,终无他语。灌婴轻蔑地笑着说:“有人魏勃勇敢,我看就是个平庸的人罢了,能有什么作为?”他的责问旗帜显明地表达了自己坚决阻止刘襄西进的态度,他的霸气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刘襄的军心。假设灌婴联合齐王,帮助他武力夺权,或者灌婴置身事外,默许齐楚联军进逼京师,周勃等众臣很有可能作出让步,拥立刘襄为帝。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所以称帝后,文帝对他的封赏也很丰厚,仅次于周勃,益邑三千户,赐金二千金。在职位上,文帝也让灌婴接替周勃,担任太尉,位列三公。后来,陈平薨逝,周勃罢相,文帝又让灌婴担任丞相,位极人臣。

灌婴任丞相后,文帝干脆不再设太尉一职,相关职责由丞相统管。这既反映了文帝对太尉——全国更高军事长官这一职位的忌惮,同时也反映出文帝对灌婴的信任。此时的灌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势已经超过当日之周勃。

这一年,匈奴大举入侵北地、上郡,皇帝命丞相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前去迎击匈奴。双方未交战,匈奴已撤兵。

听闻匈奴入侵,有一位诸侯王谋反,他就是济北王刘兴居。文帝没有让灌婴带领这支已集结完毕、却没有进行任何战斗的骑兵去平叛,而是任命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任命祈侯缯贺为将军屯荥阳迎战。也许是文帝觉得刘兴居势力弱小,让灌婴去平叛是牛刀杀鸡,小题大做;也有可能是文帝对灌婴也有所顾忌,害怕灌婴像四年前那样,临阵与刘兴居合兵,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功臣集团的一员,文帝对灌婴可能也有所猜忌,但相比周勃,文帝对灌婴更多是信任。两次列侯之国,灌婴都有重要职务在身,不必回到封国。在担任太尉和丞相的近四年时间里,史书上没有任何有关文帝打压灌婴的记载。

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死在丞相任上,谥号为“懿侯”。灌婴死后,葬于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西贯村北,据说在阳春三月里,天气晴朗,微风拂过,灌婴的墓地上空会有白色烟气覆盖着,“灌冢晴烟”成为古济宁八景之一。清代文人王清有七绝诗《过灌冢》:碚项兴刘莫大功,当时谁不论英雄。西风荒冢麒麟老,禾黍离离落照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30958.html

“灌婴与周勃有哪些相似之处?他有哪些功绩?” 的相关文章

邓艾既然打赢了姜维 后人为何更喜欢的人是姜维

邓艾既然打赢了姜维 后人为何更喜欢的人是姜维

对邓艾打赢了姜维,为何后人更喜欢姜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后期,三国的三个政权都遇到了各自的问题。可在三国后期,还是有不少出色的将领的。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比较出色的将领。邓艾灭掉了蜀汉,按照一般情况下来说,他的评价应该比千位药膏,可是在厚实的史书当中,人们对...

张皇后:蜀汉后主刘禅第二任皇后,也是敬哀皇后的妹妹

张皇后:蜀汉后主刘禅第二任皇后,也是敬哀皇后的妹妹

张氏(生卒年不详),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任皇后,敬哀皇后张氏之妹。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建兴十五年(237年),张氏的姐姐、蜀汉后主刘禅第一任皇后敬哀皇后去世。 同年,刘禅将张氏纳入宫中,封为贵人。238年...

项羽失败给刘邦之后 项羽为何死都没有过江

项羽失败给刘邦之后 项羽为何死都没有过江

还不知道:项羽败给刘邦后,为何宁死也不肯过乌江?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绝大多数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够一统天下,成为一代明帝,名垂青史。但一旦有了战争,那就会产生成王败寇的结局。最终只有一人能笑着迎接胜利。至于那些失败者,也就在岁月的流逝下,逐渐被遗忘。不过...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韩信的师傅到底是谁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韩信的师傅到底是谁

对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是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起楚汉时期的韩信,我们可谓是老少皆知的。韩信指挥的军事战争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西汉王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是军功赫赫,也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战绩的一位战神般的人物...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 的内战。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铁铉,又被人们尊称为“铁公”。铁铉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地抵御了燕王朱棣的多次进攻。铁铉的辅政,对于巩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最后兵败被俘,但其表现出来的忠君事主、宁死...

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周厉王姬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西周历史上,鄂侯驭方和周厉王关系本来非常好,可是为何,后来周厉王突然率军把鄂国给灭掉呢?这件事,记载在鄂侯驭方鼎的铭文上。说的是西周末年,周厉王率兵南征淮夷角、僪二国后,在经过鄂国坯地时,鄂侯驭方赶来朝拜他,并纳献朝...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隋末唐初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姜宝谊(?~620年),字号不详,秦州上邽人。隋末唐初将领,蜀汉名将姜维后人,北周秦州刺史姜世远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天水姜氏。起家左翊卫府果毅都尉,迁鹰扬郎将,跟随唐国公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晋阳起兵后,授任左统军郎,封永安县公。屡立战功,拜右武卫大将军...

田千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田千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田千秋,西汉人,出生年月不详,《汉书》中称他为“车千秋”。他的祖上是战国时期的齐国王族,之后田氏一脉徙居长陵。尽管祖上身份极为显赫,但到了田千秋这一带也没有太大的成就,早就荣光不再。征和三年之前,他都一直是高寝郎,在皇陵里守护着先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