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3-18)23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历史上的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个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长子,姬发(周武王)是嫡次子,但为何周文王却最终传位于嫡次子姬发?

众所周知,在继承制度上,周朝有严格的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不容打破,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说到底,不管其他嫡子、庶子贤不贤或长不长,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除非嫡长子自己死活都不想继承。既然如此,为何周文王不是传位伯邑考,而是传位嫡次子姬发呢?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生有十子,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伯邑考与周武王年纪只相差二岁。

但历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岁,临终之前才传位姬发,大概算一下,姬发继位时已经82岁,伯邑考已经84岁。那么,会不会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所以无法继位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史书上记载周文王为何传位周武王的。

周文王之妻太姒为人正派,伯邑考十兄弟深受母亲太姒教诲,从小到大没有做过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但龙生十子,不尽相同,周文王十子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辅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周武王为继承人。《史记》: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司马迁还提到了一点,就是伯邑考死于周文王之前。因此,既然姬发、姬旦比伯邑考更有才华,且伯邑考又早已去世,所以周文王只能传位嫡次子姬发。

伯邑考到底如何死的呢?《史记》中没有记载,但三国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却提到了一个传说,经《封神演义》流传而广为人知: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之时,伯邑考还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商纣王驾车之职,纣王为何试探周文王,就把伯邑考给烹杀了,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商纣王评价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汉朝还有一些史书,提及周文王不传位伯邑考时,还有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但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却让人惊心动魄。

《尚书中候》记载:“文王废伯邑考,立发为太子。”

这是说伯邑考犯下大错,或是周文王出于立贤,甚至或是姬发犹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逼宫,最终周文王不得不废掉伯邑考,然后立嫡次子姬发为太子。但伯邑考下台,更大得利者是姬发,因此“文王废伯邑考”的背后,是不是有姬发的推动?

《春秋繁露》记载:“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退,顺神明也。”

一个“贰”字,说明伯邑考在朝中势力不足,群臣有二心,不支持他反而支持姬发,于是伯邑考主动退让,避免被杀。但周文王还在位,加上他又是嫡长子,王位的更先继承人,为何伯邑考害怕这一点呢?真相可能是姬发势力太大,甚至已经架空了周文王,这让伯邑考忌惮不已,只能主动退让。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这两则记载,可能都透露一个残酷的真相:姬发可能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设计除掉了登上王位的更大障碍伯邑考!

伯邑考的死后离奇之事,可以佐证以上猜想。

上文说了,“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而周文王驾崩时,伯邑考已经84岁,必然儿孙满堂。

即便是“纣王烹杀伯邑考”之说成立,按照《史记》记载,纣王释放周文王之后,又过了几年,周文王正式称王,其后“称王50年”,根据周文王活了97岁推算,“纣王烹杀伯邑考”应该是周文王45多岁左右的事情。周文王40多岁时,伯邑考在30岁上下,也必然有不少子女。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伯邑考子女全部被杀,或没有生育一个儿子,但在讲究孝道的古代,往往也会从宗族给他过继一子,以便有人祭祀伯邑考。因此,伯邑考无论亲生儿子,还是过继子,总归会有一个!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但奇怪的是,周武王灭殷之后,大肆册封姬姓诸侯,将亲戚四处分封,甚至连纣王儿子武庚都有封地,但唯独没有给嫡亲哥哥及其后人丝毫赏赐,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逻辑!

如果伯邑考主动让位,至少政治舆论方面于周武王有恩,周武王更该重赏重封伯邑考之后。

如果周文王择贤,周武王为了表示兄弟之情,此后也该重封伯邑考之后,显示自己仁德,并安抚八个弟弟。

如果伯邑考犯下大错,周文王将之废黜,但周武王灭商之后,能大肆分封姬姓诸侯,自然也可以显示仁德,对伯邑考之后略加分封。

如果“纣王烹杀伯邑考”,伯邑考对周人立有大功,周文王、周武王都该重赏伯邑考之后。

然而,周文王为何却没有封赏嫡亲哥哥之后,为何周文王也没有照顾伯邑考之后,甚至伯邑考好像断子绝孙,不见史书记载一个后代?显然,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是:姬发与伯邑考发生严重的夺位冲突,而姬发可能发动了类似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掌握了周国大权,架空了周文王(姬昌年岁太大,后期可能糊涂),掌握大权的姬发,对于昔日王位更大敌人伯邑考,就犹如李世民对待李建成一样,自然不会、也拒绝周文王给予伯邑考及其后人丝毫赏赐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3/52910.html

“周文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嫡次子周武王?真相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司马懿前期表现的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有了谋逆之心的?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都知道司马懿的衷心都是装出来的,但是司马懿前期表现的那么忠心耿耿,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谋逆之心的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司马懿忠心曹氏三代,是因为这三老大底下,他政变不了,忍辱负重,小心翼翼,才是活下去的资本,隐忍是司马懿一生的主题,不到万不得已,不铤而走险。曹叡以...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皇帝,在古代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非但如此,当上皇帝则可以言出法随、手握乾坤,而且可以拥有天底下最丰富的一手资源。皇权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所以那些为了皇权不惜君臣反目、骨肉相残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在古代,人...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对空城计最大的倚仗,其实是城楼上的两童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十分详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描绘细节的同时,还怀有一种宏伟的大局观。作者借《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刻的...

刘邦称帝后大肆对异姓王下手 刘邦为何会放过长沙王

刘邦称帝后大肆对异姓王下手 刘邦为何会放过长沙王

对刘邦登基称帝之后,大肆废杀了异姓王,为什么独独放过长沙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在公元前203年登基之后,立刻履行了他的诺言:“众将以万人,以一郡之君,赏一万人,赏赐一万户”,这八位王爷,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茶,张敖,卢绾,吴芮,但这八年来,刘邦杀了一...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最终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最终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曹操,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三国魏、蜀、吴,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最强大,独占北方,虎视江南,蜀汉和东吴需要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曹魏。现在有个普遍的观点,说三国之分及三位君王的成功是因为曹操占据天时,刘备占据人和,孙权占据地利。这种观点的出处应该是来源于诸葛亮和刘...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孙鲁班是吴主孙权的长女。她是吴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孙权晚年开始,吴国政坛一片混乱,正是因为有她在其中胡搅乱拌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孙鲁班的生母步夫人是孙权最宠爱的女人之一。爱屋及乌,孙鲁班自幼便很得宠爱。所以...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明末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镇守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开城向后金投降。李永芳因此成为明朝首个向后金投降的边军将领,抚顺也是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攻陷的首座明朝城市。《清史稿·李永芳传》中记载:太...

乌雅氏在雍正继位后拒绝了皇太后的尊号,是因为什么?

乌雅氏在雍正继位后拒绝了皇太后的尊号,是因为什么?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是雍正帝的生母,康熙帝的妃嫔,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雍正继位后,他的母妃乌雅氏的确表现得颇为异常,她不仅不肯接受皇太后的尊号,还表示要给康熙殉葬,这让雍正的面子颇不好看。结果雍正继位不到半年,乌雅氏就病逝于永和宫。因此坊间传闻,乌雅氏是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