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1-19)130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南明,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1644年,当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北京的时候,很多 *** 士绅和官僚群体等在北京城下迎接吴三桂的到来。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将迎来的是谁。

消息闭塞的时代,他们只看到李自成匆忙撤出了北京,还以为是吴三桂率领明军反败为胜,在上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要光复明朝的江山。

然而,当这群遗老遗少看到一队队辫子军向他们走过来,才知道吴三桂是投靠了清军,而骑马向他们走来的,是清帝国的摄政王多尔衮。

看到这种景象,很多士绅立马闪人了,还有一部分人将错就错的将多尔衮迎进了明皇宫仅存的武英殿。

与两个月前李自成进京时官僚士绅纷纷投靠的景象不同,官绅们对于来自关外的清帝国充满了陌生与敌意。

毕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如今的多尔衮,明帝国与后金和满洲人进行了数十年的血战,彼此都是敌国的身份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抹去的。

而且,满洲文化和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生活习惯、发饰服饰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接受。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在大多数明朝官僚士绅的眼中,已过江南的南明政权是他们的之一选择,而西逃的李自成是他们的第二选择,毕竟大家都是 *** ,无非是改朝换代而已。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清军的军事行动遭到了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士大夫也大多不愿投靠这个异族政权,不愿接受“亡天下”的结局。

前明官僚士绅,一批一批的南下,投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时人曾写道“昨闻泛海诸臣,漂没者七十余艘。乐哉诸臣,幸得免于一留再留”,从70余艘这个数字,就可以感受到南下的官绅群体数量有多大了,而后一句则可证明他们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所以,清军入关的一开始,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他们的一腔热血在南明政权和大顺政权的眼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李自成早些时候忙着“追赃助剿”已经遭到了广大士绅群体的反感和厌弃,虽然李自成竭力挽回,但随着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上遭到各地地主团练的普遍反抗,已经没有机会再向他们展示大顺政权的善意。

而现在,初立于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在忙什么呢?一方面在忙着内斗,清除有可能导致位置不稳的的宗室和实权大臣,另一方面,在忙着清理那些“从贼逆臣”们。

前明官员陈名夏曾在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曾表示投靠,当清军入关时,他没有跟随李自成一起西逃,而是选择了南下效忠南明,然而当他来到南方时,却听说南明朝廷正在捉拿“从贼逆臣”归案,他自己也在名单之中。吓得陈名夏慌忙北逃,重新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事实上,对待大顺政权余部,也可以看出南明一干人等的政治短见。当清廷呈破竹之势打败李自成的时候,南明政权竟还帮着打击李自成余部,丝毫没有意识到谁才是更大的敌人。还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首先意识到,应该团结南明政权共同对清,经过反复的摩擦才最终被南明所接受,而那时,已经大势已去了。

本来在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退的这个时间节点,清军尚未站稳脚跟、李自成又被士绅所抛弃,南明是有很好的机会恢复中华的。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然而,势力已经窘迫,南明朝廷却不思振作,没有认识到清帝国的野心,反而花费有限的精力排斥异己,追究历史的过错,这使得南明丧失了这个难得的短暂机会。

所以,南明的人心,是他们自己胡作非为而失去的,也怨不得谁。

虽然南明没有抓住机会,但清廷却很清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早在入京之初,清廷之中就有人意识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疾行征聘,先收人望”。多尔衮接受了这个建议。

多尔衮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多尔衮下令,留在北京的明廷六部、都察院、内阁等等官员,都以原职与满洲官吏一起工作;

其次,多尔衮不追究出身,不管是曾经明朝的官吏,还是李自成任命的官吏,更不问阉党还是东林党,只要愿意效忠清廷,一律录用,不仅是官复原职,甚至是加官进爵;

第三,多尔衮还经常命令降清的明朝官员相互举荐,借用明朝大量形成的士绅、师生群体扩展官僚队伍,以取得更多人的投效。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一改明朝敌国的态度,一进北京,就为与他们打了一辈子仗的崇祯帝“具礼安葬”,还下令官民一律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这一招实在诛心,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

在多尔衮一系列高难度的操作下,清廷很快就扭转了在官僚士绅中的敌意,建立了他们投效的基础。

南明拼命的往外赶,而清廷准备好高官厚禄拼命的笼络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大量的前明官僚、军官就带着他们的门生、带着他们的军队,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到了这一步,南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人心,而多尔衮代表的大清帝国,已经得到了人心。

因此,到了后期,实际上征战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 *** 的军队。有了高官厚禄,他们甘于效命,而满洲八旗也就乐于成为监军和后援。

但清帝国的异族政权的面貌,哪是那么容易抹去的。一旦有了优势,清帝国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当年7月多尔衮就开始推行“剃发易服”,这一举动引起了广大百姓的强烈反对,已经征服的汉地境内频频骚动。

然而,这竟然没有影响清廷的统一事业,或者说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这一现象说明,清廷得到的所谓人心,是那些官僚士绅的人心,对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那么在乎。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清廷的成功,也揭示了所谓的“人心”真正含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1/168881.html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在雍正办公的地方,有一个小房间,里面的柜子里,有一个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这些小盒子中,装有官员们给雍正上的密折。雍正会用对应的钥匙分别打开小盒子,然后...

郭待封:唐朝名将郭孝恪次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郭待封:唐朝名将郭孝恪次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郭待封,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唐高宗时,得裴行俭提拔升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中,与薛仁贵率兵讨吐蕃,于大非川之战战败,减死除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显庆四年(659年)二月,高宗亲策试举人,900人中只有郭待封、张九龄5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

有哪些与荀勖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荀勖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司马懿为何要拒绝曹操征辟?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司马懿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历来被视为其狡诈隐忍的表现,许多影视作品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有的说他装病7年,有的说他自己压断了双腿,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有说是忠心汉室,其实这些都不得要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对为何雍正非要和年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去世后非要和年妃葬在一块,就连她诞下的皇子也享受特殊待遇,取名都不按弘字辈,其中究竟有何隐情?两人因一场政治婚姻相遇,却不料得到一生最爱,年妃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可惜都早夭了,雍正破例为年妃做了哪些事呢?死后如...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229年),字号不详,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偏将军陈武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十九岁时,受到孙权召见,并加以奖励,治军有方,历任别部司马、校尉。追录功臣的后裔,受封都亭侯。东吴黄龙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陈脩(?-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出身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朱异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