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科举之一名,想考状元到底有多难呢?
状元是科举的之一名,想要获得谈何容易,宋朝的状元尤其难考,简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从童试到殿试,状元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独占鳌头。状元就是万里挑一,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你以为你字漂亮,八股文好可以了?错了,有时候还得有颜有体力有功夫啊。
宋朝时候的殿试内容,都是三道大题目,“一赋一诗一论”。既然大家都过关斩将到殿试这一关了,估计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难找出大的差距来。这个确实让人为难。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粗人,要他老老实实看作文,他可没有那耐心,但不亲自选吧,还不放心,那怎么办?那就比比交卷速度吧。
既然以交卷速度定名次,那么大家都在比快,谁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来这文章也是唯快不破,没想到大家都快了,这糗事就来了。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大家都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拿着笔在试卷上唰唰唰写着,想要功成名就的孩子就得努力奔跑啊,更何况是在天子眼前。
转眼间,王嗣宗和陈识就已经稀里哗啦将文章写好了,将“桥梁”搭好了,一同起身,一同交卷,把考场上的监考官和小伙伴们全都惊呆了。现在可以并列之一,但是状元不行啊,还得比。比什么?不是说了嘛,唯快不破。
这一下从文化比赛变成田径比赛,考的是短跑,于是两个二十多岁的男儿,拔腿就往交试卷的地方跑,一阵风似地跑,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荣华富贵,拼命跑。然而,俩人的田径水平竟然也差不多,居然同一时间交卷。
这什么事都有例外,两次还选不出状元。皇帝有招啊。宋太祖做出了空前绝后的举措:比武定状元。两个文科生,也不是体育生,就别比什么专项了。简单粗暴,散打!
比赛地点就定在讲武殿,话说这一天,百官聚集,天子坐堂,王嗣宗和陈识这两位选手,在一声战鼓擂响之后,奔向赛场,张牙舞爪,拳打脚踢,连抱带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科选手徒手格斗比赛。这两人文才相当,没想到武功也不分伯仲,数个回合下来,点数基本持平,更不用说谁把谁打趴下。
且说在武功持平的情况下,谁能胜出,就看怎么使阴招了,王嗣宗眼疾手快,去揪对手的帽子,这一下就对了,因为对手是位绝顶聪明人士,怕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自己真实的颜值,去护头,结果被王同学一个抱摔,撂倒在地。
王同学立即跑到赵匡胤面前大喊:“臣胜之”。赵匡胤笑得不行,马上答应:行,爱卿就是大宋状元,有勇有谋,不用你用谁。我们再来看看明朝选举状元的奇葩事件。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平平,但他决心把状元打造成帝国的形象代言人。要对得起王朝的面子,颜值自然是极其重要的。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试就树立了榜样。原拟为状元的郭翀因为貌丑被降为榜眼,英俊的吴宗伯被拔为状元。
太祖的范例让明代很多皇帝在钦点状元时要先测颜值。很多帅哥因此逆袭而成为状元。这里试举几例:建文二年,胡广以非凡的帅气取代了初拟为状元的王艮。正统元年,居然闹出了以貌误取状元的笑话。
正统四年,殿试初拟张和为状元,但明英宗吸取三年前的教训,不再相信主考官的判断,而是特派贴身太监去张和的住所当面查看,果然发现他的眼睛长翳、昏花,便将他降为二甲一名,另将英武俊朗的施槃拔为状元。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丰熙的殿试策论极佳,被拟为状元,但他跛脚,仪容不佳,孝宗知道后遗憾地把他降为榜眼,将原本位居第四,但长得“头大貌伟、洁白凝重”的广东人伦文叙点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