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1-16)210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战略决策,并最终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可是,在宋王朝的北边有着刚刚崛起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西部后来还有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起来的西夏王朝,这三个王朝一时成为新的三国鼎立。

那么,这三个王朝是如何形成鼎立的局面呢?笔者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新三国演义形成的过程。

赵匡胤在统一了中原及南方后,还没来得及用兵北上就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接位后,先后两次派出大军北上,欲夺回被“儿皇帝”石敬瑭向辽朝所献的燕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均告失败,只是在雁门关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

宋军连续两次的主动进攻失败,被崛起的辽朝看在眼里,而且辽军经过多年与宋军的作战,不仅熟悉了北宋的防御状况,掌握了对手的特点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大捷,兵锋直扑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府,宋廷朝野震动。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决定御驾亲征并抵达澶州城,宋军官兵见天子亲征,无不振奋,碰巧又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眼见辽军长途跋涉,又不适应南方的潮湿炎热气候,宋辽两国遂议和并签订了“澶渊之盟”,由此开创了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

西夏在建国前,割据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的李氏政权与北宋介于战和之间,为了对抗北宋,他们还向辽国称臣并得到册封。

到李元昊横空出世时,西夏主、李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巩固和辽朝的关系,曾多次向辽圣宗为李元昊请婚。后来辽兴宗继位,1029年,把族姐封为兴平公主嫁给了李元昊,并封李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辽朝因此一直以宗主国的身份自居。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位,当上了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又正式称帝建国,成为夏景宗。北宋自然不能答应一个割据的政权称帝,不仅关闭了互市,并悬赏捉拿李元昊。

从1040年到1042年,李元昊组织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并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的三川口之战、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六盘山的好水川之战、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均大败宋军。当时的北宋宰相吕夷简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虽然李元昊能把宋军大的大败,但他发动战争带来的损失也是自己承受不起的: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交易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它生活用品奇缺,物价昂贵。

而且,李元昊也认识到自己要想真正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这些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而最终促成宋夏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李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宋夏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又引起了李元昊对辽朝的不满。

1044年,辽夏之间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辽命令西夏归还山西五部人口,而李元昊据不从命,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同时,由于李元昊和兴平公主成婚后不睦,导致了公主早亡,这些都使辽与夏的联盟开始破裂。

辽兴宗为了教训西夏,抽调了数十万大军,集结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伐夏。李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又主动宋朝讲和。

李元昊接着向辽求和不成,便示弱于辽军,辽军大举入侵西夏,结果轻敌的辽军北路萧惠部在贺兰山北被西夏击溃。接着,李元昊又回师把人疲马饥的辽军主力大败于河曲,俘获辽驸马都尉萧胡睹等近臣数十人,辽兴宗本人也“单骑突出,几不得脱”(《辽史-罗衣轻传》)。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李元昊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再次向辽请和,并愿以俘虏交换被扣的西夏使臣。辽兴宗此时无力与李元昊交战,只得暂时答应讲和,辽、夏的冲突暂告一段落。

辽军回师后,辽兴宗当即决定把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升为西京,并加强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伺机再挽回失败的面子。

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去世,其幼子李谅祚初立,再次分三路大军亲征。结果除了北路军进攻西夏有所收获外,南路和中路又大败而回。1054年,辽、夏又重新达成和议。

辽军主动发起的两次对西夏作战,都是以先胜后败或小胜大败而告终。但西夏的军事实力毕竟不能与辽国相提并论,单凭辽国的军事威慑力,就足以让西夏恐惧。辽朝所重视并谋取的只是对西夏的霸权,从而能让北宋感觉到西夏在辽国面前唯命是从,并借此利用宋、夏矛盾从中获渔利。

所以,尽管辽在对夏战争中没占多少便宜甚至失利为主,但在辽、宋、夏三方整体博弈中,却是获利最多的。这一局面客观上巩固了辽夏、辽宋、宋夏的稳定关系,并由此构成了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文参考文献:《大同史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南”的战略决策,并最终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可是,在宋王朝的北边有着刚刚崛起的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西部后来还有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起来的西夏王朝,这三个王朝一时成为新的三国鼎立。

那么,这三个王朝是如何形成鼎立的局面呢?笔者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新三国演义形成的过程。

赵匡胤在统一了中原及南方后,还没来得及用兵北上就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接位后,先后两次派出大军北上,欲夺回被“儿皇帝”石敬瑭向辽朝所献的燕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均告失败,只是在雁门关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

宋军连续两次的主动进攻失败,被崛起的辽朝看在眼里,而且辽军经过多年与宋军的作战,不仅熟悉了北宋的防御状况,掌握了对手的特点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把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大捷,兵锋直扑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府,宋廷朝野震动。

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决定御驾亲征并抵达澶州城,宋军官兵见天子亲征,无不振奋,碰巧又射杀了辽军主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眼见辽军长途跋涉,又不适应南方的潮湿炎热气候,宋辽两国遂议和并签订了“澶渊之盟”,由此开创了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

西夏在建国前,割据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的李氏政权与北宋介于战和之间,为了对抗北宋,他们还向辽国称臣并得到册封。

到李元昊横空出世时,西夏主、李元昊之父李德明为了巩固和辽朝的关系,曾多次向辽圣宗为李元昊请婚。后来辽兴宗继位,1029年,把族姐封为兴平公主嫁给了李元昊,并封李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辽朝因此一直以宗主国的身份自居。

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位,当上了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又正式称帝建国,成为夏景宗。北宋自然不能答应一个割据的政权称帝,不仅关闭了互市,并悬赏捉拿李元昊。

从1040年到1042年,李元昊组织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并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的三川口之战、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六盘山的好水川之战、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均大败宋军。当时的北宋宰相吕夷简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虽然李元昊能把宋军大的大败,但他发动战争带来的损失也是自己承受不起的: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交易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它生活用品奇缺,物价昂贵。

而且,李元昊也认识到自己要想真正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这些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而最终促成宋夏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李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宋夏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又引起了李元昊对辽朝的不满。

1044年,辽夏之间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辽命令西夏归还山西五部人口,而李元昊据不从命,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同时,由于李元昊和兴平公主成婚后不睦,导致了公主早亡,这些都使辽与夏的联盟开始破裂。

辽兴宗为了教训西夏,抽调了数十万大军,集结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伐夏。李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又主动宋朝讲和。

李元昊接着向辽求和不成,便示弱于辽军,辽军大举入侵西夏,结果轻敌的辽军北路萧惠部在贺兰山北被西夏击溃。接着,李元昊又回师把人疲马饥的辽军主力大败于河曲,俘获辽驸马都尉萧胡睹等近臣数十人,辽兴宗本人也“单骑突出,几不得脱”(《辽史-罗衣轻传》)。

李元昊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再次向辽请和,并愿以俘虏交换被扣的西夏使臣。辽兴宗此时无力与李元昊交战,只得暂时答应讲和,辽、夏的冲突暂告一段落。

辽军回师后,辽兴宗当即决定把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升为西京,并加强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伺机再挽回失败的面子。

1049年,辽兴宗趁李元昊去世,其幼子李谅祚初立,再次分三路大军亲征。结果除了北路军进攻西夏有所收获外,南路和中路又大败而回。1054年,辽、夏又重新达成和议。

辽军主动发起的两次对西夏作战,都是以先胜后败或小胜大败而告终。但西夏的军事实力毕竟不能与辽国相提并论,单凭辽国的军事威慑力,就足以让西夏恐惧。辽朝所重视并谋取的只是对西夏的霸权,从而能让北宋感觉到西夏在辽国面前唯命是从,并借此利用宋、夏矛盾从中获渔利。

所以,尽管辽在对夏战争中没占多少便宜甚至失利为主,但在辽、宋、夏三方整体博弈中,却是获利最多的。这一局面客观上巩固了辽夏、辽宋、宋夏的稳定关系,并由此构成了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1/231525.html

“北宋、辽、西夏三国是怎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的?”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什么是密折奏事制度?雍正为何要采用这种制度?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在雍正办公的地方,有一个小房间,里面的柜子里,有一个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这些小盒子中,装有官员们给雍正上的密折。雍正会用对应的钥匙分别打开小盒子,然后...

吴三桂造反时如果听取刘玄初的建议,会是什么结局?

吴三桂造反时如果听取刘玄初的建议,会是什么结局?

吴三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清平西王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吴三桂的反清意志其实不是那么坚决,当时的吴三桂已经61岁了,没有太多争雄好胜之心,早前跟康熙之间的博弈,也仅仅只是想世镇云南。所以,吴三桂是被康熙给逼反的。吴三桂起兵反清虽然是被...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对曹操执意杀吕布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布,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但一山更有一山高,失了徐州以后,他被曹操杀掉了,曹操杀吕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单纯是因为被坑怕了吗?被坑怕了,肯定是原因之一,张飞骂卢布是“三姓家奴”,可完全没有冤枉他,这个人...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方政权为争得霸主地位,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这其中武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在各种较量制衡中,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也就是历史上...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关羽守荆...

楚怀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会两次被秦国抓起来?

楚怀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会两次被秦国抓起来?

楚怀王熊槐,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的国君中,要说冤大头,没有人能超过楚怀王了。楚怀王被秦国骗两次,最后还被秦国抓起来当人质。最终,他还是从秦国逃了出来。不过,他却没有回楚国。那么他为什么不回楚国呢?说起来,楚怀王并非像影视中所说的那么昏庸...

辅公祏是什么人?他最后起兵反唐的原因是什么?

辅公祏是什么人?他最后起兵反唐的原因是什么?

辅公祏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后被李渊招降,被封为舒国公。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辅公祏是隋末割据江淮的枭雄,建立辅宋政权。但辅宋源于归附唐朝的杜伏威势力,而且杜伏威就在大唐朝廷任职。辅公祏与杜伏威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一起同甘共苦,反抗隋朝,割据江淮。那为何辅公祏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