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公孙胜也是梁山的元老,他为什么要离开宋江?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1-22)160

水浒里公孙胜是个有名的人物,论排兵布阵不弱于吴用,而且对人一贯忠诚,看朋友入木三分。想当年为了十万担生辰纲不义之财,不惜长途跋涉,前来投奔晁盖。

晁盖不过是小小的保正,也就是现在的村长,为何能让公孙胜千里来投。要知道公孙胜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而且当时河北玉麒麟卢俊义名扬天下,山东及时雨宋江四海知名,小旋风柴进皇族之后,这几个人都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公孙胜不去请他们,专门去请晁天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门道。江湖以为,公孙胜大郎是知人识人的,他知道晁盖和其他人物不同,能够担当重任。

公孙胜也是梁山的元老,他为什么要离开宋江?

其一,晁盖地位低贱。干这样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失掉脑袋的,卢俊义不愿意做,家大业大不在乎几个钱;宋江不能做,身为郓城小押司,日子过得很惬意;柴进不屑做,自己有的是黄金白银。而晁盖地位低,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人选。

其二,晁盖很讲义气。晁盖这个人义薄云天,在当时很有名气。卢俊义武功超群,家资深厚,自然看不起下层受苦的人民大众;宋江做事有点假,虚虚伪伪的,看不出本来面目;柴大官人门楼有点高,自然有些高攀不起。

其三,晁盖有领导魄力。晁盖是一村之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掌管着一方的平安,自然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如何下手,而且久居乡间,自然耳染目睹很多事情。

其四,晁盖武艺精通。晁盖这个人有一把子力气,不像宋江只知道阴阴阳阳的算计人,也不像卢俊义武功太好,对别人看不上,更不像柴大官人看人分三六九等。

其五,晁盖粗通文墨。晁盖是个不大识字的人,和吴用等人相比,自然不太懂得有点叽里拐弯的事情,可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越是草莽英雄,越能成就大事。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多数都是不通文墨的莽汉。

其六,晁盖手下聚集了一批人物。尽管是乡村小干部,可也是一呼百诺,晁盖在当地很有威望。三阮弟兄、吴用等人对于晁天王也都是赞不绝口的。

所以,尽管晁盖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官,可是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就是因为晁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爱打抱不平,且又胸怀大志,痛恨不平的世道,才引得众多好汉如众星捧月般前来相投,也正是如此,当晁天王归天以后,当年嫉恶如仇的公孙胜才归隐田园不去逢迎宋江之流。这说明公孙先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晁天王的真正知音。

公孙胜也是梁山的元老,他为什么要离开宋江?

公孙胜为什么离开宋江?

在大聚义、排名分座次之后,尤其是打方腊,108将落得个死伤惨重的结局,素为人所不喜,而且方腊也是英雄,很多人都不希望看到方腊被灭。这也是梁山在之前都没有将领折损,打方腊却折兵损将的原因之一,当然,将领伤亡的原因还与两个人的离去有关,一个是神医安道全,还有一个是入云龙公孙胜。安道全是被皇帝留下来的,成了御医,皇帝的话不能不听,这个好说。公孙胜呢,他是在打方腊前主动向宋江辞行的,这又是为何呢?

有人说很简单啊,因为他是道士,看透了功名利禄,人间繁芜,所以主动离去,隐于尘世,深山参道。真的是这样吗?(注:文章基于120回合本水浒传)第14回中,生辰纲事件前,公孙胜是知道消息的,于是来找晁盖商量,但一直被庄客拦着,公孙胜无奈,只能动手打人,才见到晁盖。

如果公孙胜真是个看破红尘的道士,会为十万贯生辰纲而主动找晁盖吗?会不惜打人也要把消息送给晁盖甚至还参与进去吗?很明显不可能,那公孙胜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到这场造反行动中呢?依小编看来,公孙胜是个有理想的人,早年他探听生辰纲的消息和路线,就下定决心告诉晁盖,待拿下这这十万贯钱财,便作为起义的家底,轰轰烈烈闹革命,这是他最开始的想法。那时候他仰慕托塔天王晁盖的为人,本以为能跟着晁盖一起,保驾护航,完成理想,但上了梁山之后他才发现错了,晁盖并非贤主,吴用更是险恶小人。

待到宋江上山,对公孙胜来说,情况就更糟糕了,宋江不仅在慢慢架空晁盖,而且为了拉人上山,不择手段。为了拉秦明上山,祸害百姓;为了逼朱仝上山,令李逵斧劈4岁小衙内……还有,宋江所谓的九天玄女授三卷天书、天降火球石碣出,这些东西,骗别人或许还行,骗公孙胜,那不可能。

公孙胜也是梁山的元老,他为什么要离开宋江?

最重要的是,宋江的理想是招安,这跟公孙胜的理想完全不一致,而且梁山虽说后来壮大了,但也是良莠不齐,龙蛇混杂。所以无奈公孙胜找个借口——安顿老母,下山了。当初打劫生辰纲的时候,也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的,能不安顿好老母?何况他早就说过“家中有田产山庄”,如此之家,岂会无人照顾?所以这不过是他离开的借口罢了。这是他之一次离去,如果不是后来梁山遇难,他是不会回去的。

面对戴宗的几次邀请和梁山的危急关头,公孙胜顾及旧友情分,第二次上山,师父罗真人的话值得玩味。罗真人道:“一清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如果说这里的火坑是泛指人间的话,恐怕之前他也不会让公孙胜下山做事了,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临去之时,罗真人说了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意思是打到幽州就停止,到了汴梁就可以回来了。

征方腊前,公孙胜真的再次离去了,宋江当时的反应是“不敢翻悔”,按理说,公孙胜走了,宋江顶多是不敢挽留,为何是不敢悔呢?悔的是什么?是约定。

说明公孙胜第二次上山的时候,已经不属于梁山,他只是罗真人暂时借给宋江用的,两人之间有个约定,时候一到,宋江自然不敢毁约!至于罗真人为何早期肯让公孙胜下山,后期又不肯了?那自然是公孙胜的意思了。从早期的一腔热血。满怀壮志,到后期无奈而走,公孙胜也许是梁山最郁闷的人了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1/232523.html

“公孙胜也是梁山的元老,他为什么要离开宋江?” 的相关文章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还不知道:清朝的“九子夺嫡”是指哪九子?他们的势力如何,结局又怎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言道:“可怜红颜多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钱权色便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而其中又以权势最为受人追捧,毕竟有了权势自然会有人为其奉上金钱与美貌。我国古代权势的巅峰便是...

梁师都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实力怎么样?

梁师都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实力怎么样?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梁师都是隋末实力最弱的枭雄,最盛时也只占有陕北一地,但也是最后被唐朝消灭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地狭兵少,为何能长期与唐朝抗衡,还差点颠覆唐朝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仕隋梁师都出身夏州朔方郡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懂得...

韩信要是选择举兵自立 韩信最后能不能统一天下

韩信要是选择举兵自立 韩信最后能不能统一天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韩信举兵自立,会统一天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容易成就英雄和造就英雄,项羽,关羽和韩信都是三国有名的英雄,而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韩信的历史功绩,如果韩信选择举兵自立,那么是否能一统天...

姚崇也参与了政变,为何武则天退位时他灰痛哭?

姚崇也参与了政变,为何武则天退位时他灰痛哭?

提起“神龙政变”,就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个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从春秋时代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武则天绝对是一位极其独特并...

雍正作为乾隆的亲爹 乾隆为什么讨厌雍正

雍正作为乾隆的亲爹 乾隆为什么讨厌雍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为什么不喜欢亲爹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喜欢看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却对自己亲爹雍正的很多做法非常反感,乾隆继位之后,曾经多次废除雍正朝制定的一些法令,那么为什么乾隆不喜欢自己的亲爹呢?雍正和乾隆的经历明显不同,他们...

许劭: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V,他看人有其独到之处

许劭: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V,他看人有其独到之处

许劭(150年~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能够通过各种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作品,我们每个人都在经营着自己的自媒体。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在没有网络的东汉...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仓慈是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说起仓慈,也许大家会比较陌生。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东汉太和六年(232年)的一个冬天的午后,在西方的一个西域小国,一个小男孩莫多娄在大雪中一路狂奔,还没进家门就大喊道:“爹,郡守去世了!”“真的吗?”莫多娄的父亲从屋里一步就跨了出来,惊讶万分。“是的,爹。”莫多娄...

朱元璋如果换成崇祯的话 朱元璋能解决明朝末年问题吗

朱元璋如果换成崇祯的话 朱元璋能解决明朝末年问题吗

把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他能彻底解决内忧外患,实现复兴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一路上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其展现出来的魄力和眼光,是很多人都无法匹及的,而提到大明朝的覆灭,也会有不少人十分心疼崇祯皇帝,但是也有不少人说,如果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的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