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残暴多疑
朱元璋具备枭雄的一切特质,雄才大略,多疑善断,果于杀戮,这就注定外部压力消失以后,他的下属日子不会过得太好。而且,古人比今人可预期的寿命更短,朱元璋这等枭雄人物,说从五十岁就开始琢磨接班问题应该不过分。开国功臣类多骁悍,宜遭疑忌。以其心性,大杀功臣乃是本等之事,不足为奇。
然而,朱元璋虽然残忍多疑,却不是神经病,他很明白什么时候这事儿要往后放,什么时候能放手大杀。洪武初年,虽也有功臣被杀,但一则为个例。洪武八年诛杨宪,十二年赐死汪广洋,十三年诛胡惟庸、陈宁、涂节,基本是在清洗有擅权威胁的高级文官,不太牵扯功臣。盖因此时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甚至十三年十一月,北元和明军在永平府还开了一仗,想“鸟尽弓藏”还早得很。
洪武十三年以后,明军基本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节奏。十四、十五年平云南,二十年辽东纳哈出归降,二十一年蓝玉破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至此基本消除了北元残余势力对明朝的威胁。接下来的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燕王朱棣帅师征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宿将傅友德等皆受节制,三月,咬住等降。至此,北元势力不足为患,且明祖诸子已经成长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功臣领兵征战,勋贵的重要性日减。而从朱元璋个人来说,此时他年过花甲(在古代已是风烛残年),为传位计,清除不稳定政治因素越来越有必要,大诛功臣,此其时也。
*** 配图
二十三年四月,明祖以“胡党”为口实,大搞株连,因而被杀及夺爵(之前已故)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亨等一公、二十一侯。诸人虽号称坐胡惟庸党至此,实则另是一案。此案自二十三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等四侯被告谋反始,至二十五年靖宁侯叶升被诛,始告一段落,而叶升与凉国公蓝玉为姻党,其被诛又为蓝玉案之源头。二十六年初,锦衣遂告蓝玉谋反,连及功臣甚众,前后死者凡一公、十三侯、二伯。胡蓝两案,涉及功臣数十家,前后死者数万人。其余陆续被诛于朱元璋晚年者,又有周德兴、傅友德、王弼、冯胜、李新、谢成等公侯,赵瓯北谓之“一网打尽”,形容至确。诸人坐死理由虽不同,然推明祖之本心,则无非“身后之虑”而已。
又:将功臣分为胡蓝两党,先后诛戮,固然可能是朱元璋一种分批打击的策略,然而我颇疑蓝玉一案是因懿文太子朱标死而引发的。蓝玉是朱标元妃常氏之舅,且据某些记录,两人颇为亲厚,如果朱标不是卒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或会留蓝玉为朱标之臂助也未可知。然而朱标既死,按序当立的朱允炆又非常氏所生,在朱元璋看来,蓝玉当已是朱允炆控制政权的阻碍,则必诛之而后心安。按朱标四月卒,八月诛靖宁侯叶升(此为拔除蓝玉之之一步),九月立允炆,十一月召蓝玉还,次年二月诛蓝玉,这几件事的顺序颇值得回味。
*** 配图
朱洪武是迭代性杀人,是性格也是命运。
1。功臣不作不死,帝王心术是干柴,历朝开国都必有引火的功臣。
朱元璋是矛盾综合体,猜忌心重,又自诩爱民。
开国以后,打开锅盖分馒头,功臣争功结党,破之一重底线。
恃功自傲,手脚不干净,欺凌百姓,突破第二重底线。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一心传下“皇明祖训”,自己不做榜样,何以教训子孙?这些犯事儿功臣简直是冲枪口撞。
2。皇权下的铰链一旦转动,就不会轻易停下。功臣之间,十几年恩仇利害,错综交织。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可有可无之间,你杀是不杀?
*** 配图
评价朱元璋残暴,说杀功臣太多。其实杀机一起,数量多少无足轻重。都只是帝王在维护权位与皇权天生的不稳固之间的冲突,而这种歇斯底里随着年岁增长在对生命无法掌控的恐惧下更加扭曲肆虐。
朱元璋晚年,功臣当中只有幼时玩伴汤和还在世。他把汤和从老家召回南京,连续召见,唏嘘感怀。汤和到南京没多久染病死去,朱元璋追封为王,极尽哀荣。孤独到此,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