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代的宦官为什么不如明代那样有权?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2-01)150

导读:清朝皇帝自始至终也对太监采用高压态势。康熙说话很绝,他说太监最为 *** ,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宦官任职的具体权限做了琐细的规定,对于太监的家属也进行了有效管理。

-

晚明的政局被阉党与东林党搅合得一团糟。

黄宗羲在点评历朝宦官时候说,阉党之祸,汉代、唐代、宋代都有,但没有像明代这么猛烈的。汉代、唐代、宋代都有干预朝政的宦官,没有宦官当家的朝政。明代奏章的批答,先有口头传谕,后有票拟;天下的财赋,先供给皇帝的私库,再分到国库;天下的法律都是先经过东厂,再走朝廷司法程序。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东林党一系的大儒,对明代的宦官深恶痛绝,认为明代宦官的权势亘古未有,甚至明朝的朝政都被宦官把持。明亡于宦官干政,这是晚明一大批士大夫的共识。如何不让宦官干政,成了摆在清代统治者面前的棘手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整个清王朝都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局面,朝政被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压根儿见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不得不说,清代的皇帝们在处理太监问题上,颇有建树。

清代的宦官为什么不如明代那样有权?

那么,清代是如何解决宦官问题的呢?这里面有虚招,也有实招。

以明亡为鉴,严禁太监干政

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明白宦官不能太得势,一得势就容易败坏朝纲,导致外廷文官与内廷宦官死掐,皇帝自己的名声也跟着受连累。

但太监作为皇帝的奴才,确实有其好使、放心、听话的一方面,当皇帝就是离不开太监。明朝宦官干政虽然厉害,但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太监可是深恶痛绝。朱元璋曾大骂太监,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朱元璋虽然骂得凶,还设了高压线,但基本没什么用。从他儿子永乐皇帝开始,就无视朱元璋的警告,大胆任用宦官,甚至在制度上把宦官嵌入到中枢机构内,让内廷宦官跟外廷文官分庭抗礼。

清朝皇帝自始至终也对太监采用高压态势。康熙有时说话很绝,他说太监最为 *** ,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宦官任职的具体权限做了琐细的规定,对于太监的家属也进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就立即颁布诏令,严禁宦官在宫内传言政事。太监要是把外界的闲话传到内廷,就算违法,要被正法。如此一来,极力杜绝太监跟外廷的联系,将太监的执事范围圈禁在宫廷内。晚清有个特例,慈禧太后身边围着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他们深受宠爱,但这些宦官也无法干预朝政,触及不到权力的核心。更为关健的是,慈禧太后自始至终对于这些宦官保持高度警惕,在临终前,慈禧非常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连慈禧太后都根深蒂固地认为要严防太监,可见清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太监不得参政这根弦绷得有多紧了。

严格控制太监数量

除了意识形态领域之外,清朝严格控制太监数量。多尔衮带兵杀入北京城的时候,明末宫廷太监号称10万之众。10万人都赶上明朝御林军的规模了。这么一帮浩浩荡荡的太监,难免人多生事。多尔衮一进北京城,就大规模裁减宫内太监,顺治初期只留宦官千余人。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宫廷事务的增加,宦官的人数略有增加,但也控制在3000人左右,其后一直保持这样的规模。

用更集中的皇权压制文官

明代太监之所以能够左右政局,跟明代的政治制度设计也有关系。

明代皇宫里管理太监与宫内事务的机构称为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说白了,就是皇帝家里管事的机构。其中,最要害的衙门是司礼监,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由此司礼监的太监获得了牵制内阁的权力。从明武宗一朝宦官刘瑾专权开始,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甚至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为首的太监群体,因为能直接参与朝政,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明朝中期的朝局,一度延续着宦官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王承恩等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外朝内阁共治的局面。

清代的统治者看穿了明代宦官乱政的根源,从政治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参政的空间。

清朝专职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是内务府,而内务府是在满清包衣组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内务府的总管一般由满清贵族担任,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包衣的来源是满清贵族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主要伺候满清贵族。因此,太监们的顶头上司并不是太监,而是内务府满清贵族的包衣。内务府下设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这就在太监与皇帝之间设置了制度隔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监的权力。

顺治皇帝想破坏压制太监的规则,恢复明朝二十四衙门的太监管理体制,新设立十三衙门。这个圣议遭到了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他们对于明朝太监干政的恐惧使得他们对于顺治帝的举措大为不安。最终,康熙皇帝一登基继位,在索尼、苏克萨哈等大臣的压力下,立刻颁布诏书,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管俱永不用。

明朝太监深受皇帝信任,职权越来越大,实际上与明代皇帝对于官员不信任加深有关。因此,太监才能够在皇帝与文官之间,成为皇权与官僚系统之间的纽带。明朝的皇帝需要依靠太监来压制文官,但清朝的皇帝较之于明代更为集权,文官在皇帝眼里都是奴才、臣子,只有听话执行的份儿。康熙皇帝培养起来的南书房、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职责都是担任皇帝的秘书,帮皇帝在军国大事上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撰写文书,并没有前代宰相的行政权。清代的军机处都驯服于皇权之下,皇帝也就没必要任用宦官去压制文官了。

太监是伴随着皇权而生的一个特异群体,他们身处在权力的漩涡中心,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清代对太监干政问题处理得太成功了,没有太监能在朝政上兴风作浪,因而后人容易忽视清朝在这方面的作为。这正是清朝统治的高明之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2/349906.html

“清代的宦官为什么不如明代那样有权?”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东吴实力排在第二 孙权为何是三国最后称帝的

三国时期东吴实力排在第二 孙权为何是三国最后称帝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时吴国国力并不弱,孙权为何最后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曹丕刚继承王位没几天,就开始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在曹丕的逼迫下,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东汉灭亡,此时正式进入三国时...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究竟做错了什么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究竟做错了什么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375年阴历四月十六,六十五岁的刘伯温终于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关于他的死,本身就是一个千古谜案,但都指向朱元璋。毕竟,建国后朱元璋杀起功臣来可是毫不手软。一说是朱元璋命胡惟庸送药害死的,一说朱元璋一直猜忌他,刘伯...

长平之战赵国要是没有换人 廉颇和白起最后谁能获胜

长平之战赵国要是没有换人 廉颇和白起最后谁能获胜

还不知道: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此战赵括率领的四十多万赵军几乎被秦将白起打到全军覆没。那么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上白起,最后谁会赢?秦赵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没有换将,很大...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时,杨洪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杨洪为功曹。诸葛亮向杨洪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卫作为清朝重要的大臣,我们总是能在一些历史正剧之中看到他的身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时期的李卫,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情况下入朝为官,最终坐到了总督的位置。并且李卫一生作风清正,鲜有黑料,这在当时的清朝,是颇为难得的。有人说,李卫是雍正的...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方政权为争得霸主地位,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这其中武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在各种较量制衡中,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也就是历史上...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由刘备一手创立的蜀汉政权灭亡。一个国家的灭亡,自然有一批该国的旧权贵要倒霉,蜀汉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蜀汉元老关羽的家族,在蜀汉灭亡后被灭族,史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

张良最后是什么结局?他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张良最后是什么结局?他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张良,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唐僧闹掰,到东海龙宫讨酒吃。他看到龙宫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便问东海龙王画的内容。老龙王说,画的名字叫《一桥三敬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故事寓意很简单,告诫人们要知进退、懂孝道。张良,西汉开国功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