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和高丽是同一个国家吗?如何区别高句丽和高丽?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如何区别高句丽和高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孤罔炎史,一个用文字表达情感、讲述历史和文化的“愤青”。
高句丽和高丽,一字之差,天地之别。前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后者则是韩国前身的前身。概括起来,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有2点:1、民族不同;2、不存在继承关系。高句丽,读作高勾离。
01民族不同高句丽的创建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扶余,高丽的创建者则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韩民族。
1、高句丽
高句丽,《汉书》写作高句骊,原本只是汉帝国诸多县中的一个。公元前107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卫满朝鲜本是汉属诸侯国,详细内容参考文章这个被西汉灭掉的小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名字现在还在用),为了更好地控制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高句丽县属于四郡中的玄菟郡。位置靠近鸭绿江。公元1年,高句丽县西迁到现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附近。西迁后的位置如下图。
公元前37年,扶余人(吉林省境内有扶余县)朱蒙带领族人在高句丽县附近定居,同时吸纳了一部分的濊貊(音会末)人,建立起了自己的部族。但这时期的高句丽并非国家,只是一群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而已。虽然他们称呼自己的首领为“王”,但这个称呼的性质和“酋长”是差不多的,或者干脆就是个村长,更高也就乡长的级别,远达不到建国的水平。
高句丽建国并以高句丽为国号,则要到第三代甚至第六代高句丽王的时代了。经过几代的扩张发展,在王莽篡位前的公元9年以前建立国家。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王莽时期的高句丽国是汉帝国册封的侯国,他们的“王”则被称为侯。到了汉光武帝年间的公元32年,才被中央册封为高句丽王。在这之后的600多年里,高句丽屡次成为中原政权头疼的东北势力。
2、高丽
高丽的前身是新罗,新罗的前身是三韩中的辰韩。所以高丽属于典型的朝鲜半岛南部的土生民族所建。公元前2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部落联盟分裂为马韩、辰韩和弁韩三个部落联盟,史称“三韩”。进入4世纪以后,马韩被定居马韩地区的扶余后人所建的百济吞并;辰韩则由本土的部落斯卢部统一,建立新罗国;弁韩最初建立起了伽倻国,后来并入新罗国。
百济于公元660年被李唐联合新罗攻灭,之后新罗驱逐唐军,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直到9世纪末,新罗内乱,分裂成新罗和泰封两国。泰封君主弓裔的部下王建于公元918年推翻弓裔,建立起的新国家名叫“高丽”。此时距离唐朝灭亡刚过去11年。后来高丽将新罗和后百济吞并,再一次完成了三韩的统一。这个高丽王朝又被称为王氏高丽。
02不存在继承关系灭掉百济以后,李唐又继续联合新罗,于公元668年将长期威胁中原的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灭国。灭国后的高句丽,大部分的臣民被李唐迁徙到了内地,少部分被新罗吸纳入朝鲜半岛。被灭国的高句丽曾经兴起过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高句丽的末代国王安胜逃入新罗,被赐姓“金”,并安置在新罗南部地区。彻底失去了复国的希望。
弓裔最初分裂出来的国家被他命名为“后高句丽”,但自立为王的弓裔本是新罗贵族,与高句丽王族并无关系。他之所以使用高句丽,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权多一些名正言顺的意味罢了。这与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性质如出一辙。也因此,弓裔在政权稳定以后改名泰封。至于后边的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分明是仿照弓裔的做法。只不过没有再更改政权名称而已。
从高句丽灭国到王建创建高丽王朝,前后相隔整整250年。王建与高句丽末代国王安胜之间别说本就没什么关系,就算有,微乎其微的血脉联系也无非让人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况且,安胜本就是高句丽宝藏王高藏的外孙,在封建时代,外孙继承的政权是否合法本就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更不要说250年以后冒出来的一个王建,说他要建立的国家乃是高氏王朝的延续,岂非可笑?
03高句丽为什么会与高丽混为一谈这其实与我国的史书记载脱不了干系。高丽作为高句丽的别称,最早见于南梁人(441-513)所著的《宋书》中。而紧随其后的北齐人魏收(507-572)所著的《魏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高丽就是高句丽:曹魏重臣毌丘俭曾奉命征讨高句丽,但在《魏书》中的表述则是“从毌丘俭征高丽有功”。可见,起码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高丽被当作了一回事,只是书写不同而已。又因为此时的高句丽王族以高为氏,故称之为高氏高丽。
从《旧五代史》开始,都将高句丽的历史以高丽之名记述在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国之前。而从《宋史》开始,则正式有了“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的说法,将王氏高丽确定为高氏高丽(高句丽)的继承者。但《宋史》的不严谨是出了名的,比如:高句丽原属幽州,《宋史》的表述却是冀州;高句丽与箕子朝鲜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不同政权,却被《宋史》描述成拥有前后关系的政权。
正是《宋史》犯下的如此低级错误,直接导致后代不经考证直接采用这一说法,将本无瓜葛的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朱元璋为李氏篡权所建的政权赐名“朝鲜”,将之称为箕子朝鲜的延续,实在是荒唐的说法。不过,朱元璋也没想到,半岛居民会在500多年后依靠这种种谬误,掀起一场又一场篡改历史的闹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