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见人品:陈独秀儿子陈延年被杀,胡适和吴稚晖都做了什么?
1927年7月,陈独秀的大儿子,时任 *** 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在上海受尽酷刑折磨后,被残忍杀害。
如果从大的历史背景下来看,这固然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但这期间,如果没有蒋介石的铁杆亲信,陈独秀的故交,那个叫吴稚晖的 *** 元老,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写信告密、蓄意加害,事情的走向或许不致如此。
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并没有完备的法律程序和条文,人的生死就在掌权者一念之间,甚至是某人一句话的事。
得知陈延年被捕后,吴稚晖立马给当时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写了一封信:
“今日闻尊处捕获陈独秀之子延年,不觉称快。先生真天人!如此之巨憝就逮,佩贺之至。陈延年之恃智肆恶,过于其父百倍。所有今日共党之巨头,若李立三,若蔡鹤孙(注:蔡和森),若罗亦农,皆陈延年在法国所造成。彼在中国之势力地位,恐与其父相埒,盖不出面于 *** 之巨魁,尤属恶中之恶!上海彼党失之,必如失一长城。故此人审判已定,必当宣布罪状,明正典刑……”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
你仔细看看这封信,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戾气冲天!
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忌惮恐惧和恶意挑拨撺掇,哪里还顾及自己文化名流、 *** 元老的脸面,哪里还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能说出的话?
何况,陈延年是他老朋友陈独秀之子,平日里亲热地叫他伯伯,是那样一个富有才华、以身许国的年轻革命者。
我们看一个人如何,看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表现。
陈延年的被捕,也牵动了另一个人的心。
这个人叫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鼎鼎大名。
胡适跟陈独秀因《新青年》结缘相识,经陈独秀推荐,在北大共事,成为好朋友,共同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二人因性格、经历和信仰不同,思想上逐渐有了分歧,也有过激烈的言语争论。
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追求不一样,也不至于暗下黑手。
陈独秀和胡适,都称得上一时人杰,尽管人各有志,政见不同,但二人始终对对方有着尊重和情谊。
陈独秀天生慷慨激昂、绝不妥协的性格,再加上时局的动荡黑暗,处境的艰难危险可想而知。他曾有过数次入狱的经历,每逢此时,胡适都会施以援手。
这一次,听说这个故人之子身陷囹圄、处境危险,胡适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
他没有顾忌对这个年轻的革命者出手相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而是想着怎样才能像以前救出陈独秀一样,将陈延年从狱中解救出来。
胡适应该有很多考虑,但最后找到了吴稚晖。照常理推测下来,理由大概有这么几个:
吴稚晖是陈独秀的老朋友,相识甚早、交情颇深;吴稚晖跟陈延陈乔年兄弟很熟悉,早年还曾送兄弟两个到法国勤工俭学,兄弟俩一直亲热地叫他伯伯;吴稚晖是当时文化界名流,有一定影响力;吴稚晖是 *** 元老,跟蒋介石走得很近,蒋对他的话还是很听信的。
胡适自以为考虑周全,应该是觉得,找吴稚晖出手搭救更有胜算。
但文人的天真与理想主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人心的歹毒龌龊与阴狠算计下,显得如此无力。
这一次,胡适还是失算了。
世间没有人能开上帝视角,胡适也不能。
之后,陈延年被杀的消息传来!
吴稚晖的心理有多强大,这样一封充满谄媚、血腥和丑恶的信,他不仅是写了,而且,还在陈延年牺牲后,刊登在那一年7月5日的上海知名报纸——《申报》上。
要有多 *** ,才能够做到如此地步!
那是个混乱的年代,妖魔可以遍地横行。
难怪他被人送外号“疯狗师爷”!
所谓的文化名人,那么多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自此之后,任他吴稚晖如何洗白,任他如何自视才高、睥睨四方,这封信,都将他永远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不知当年的胡适,事后看到吴稚晖写给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的那封信,内心会有何感想?
1928年2月27日,陈延年遇害7个月后。
胡适给吴稚晖写了一封信。
他说:“七月初我在杭州读先生与杨虎一书论陈延年的案子,我认为先生盛德之累,中心耿耿,不能释然。”
胡适以他一贯温文有礼的风格,含蓄讽刺了吴稚晖以如此名望和身份,推波助澜,蓄意加害陈延年的卑劣小人行径。
看来,时间过去,血迹难洗。胡适始终不能忘记那个惨死的热血青年,那么富有理想的晚生后辈。
而胡适这个人,尽管也有人说他立场有问题,不是坚定的革命者。但那是被时代裹挟的身不由己,我们在此不议。对于他的为人,人们一向的评价是:温厚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