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以前,俄国的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是什么?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所谓现代化是指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 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 其中作为基础的经济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 二者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俄国作为一个横亘欧亚大陆的大国, 也毫不例外地被波及到。而笔者认为, 俄国的现代化应始于19世纪60年代, 且是以经济现代化为起步的。
俄国的经济现代化囊括了整个封建经济体系向资本主义体系的转变, 即在经济体制上, 是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体制过渡;在经济结构上, 是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
其经济现代化又可分为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方面。在俄国, 经历了从世袭领地制到封地制再到农奴制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其中农奴制经济产生于15世纪末, 17世纪中期在全国确立, 在俄国统治了达400多年的时间。
就其实质来说, 农奴制经济是集权专制主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是一种野蛮落后的经济体制, 同时也是当时俄国绝对专制君主制度的经济基础, 国家完全利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迫使农民世代束缚在土地上。
到了19世纪上半期, 由于俄国工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 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越来越明显。早在18世纪下半期, 俄国部分地区间就出现一定的分工, 形成相互补充、相对统一的国民经济体制;工业日益同农业分离, 二者划分日益明显。
社会分工的加强与全俄市场的形成也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农奴制经济, 并使其卷入商品货币关系旋涡。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动摇了农奴制经济的根基, 一方面, 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分化;另一方面, 地主促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 促使农民经济破产, 具有明显的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
各种因素的积累, 使得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先后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和《废除农奴制宣言》, 为俄国农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但这次改革虽废除了农奴制却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宣布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却又不准其离开农村, 所以它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又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于是在1906年, 在斯托雷平的主持下俄国进行了第二次的农业改革, 这次改革使农奴制残余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一战前的1913年, 俄国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均构成历史更高水平。
然而改革并没有最后触动半农奴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仍是俄国农村的主要矛盾。
由上可以看出, 俄国农业的现代化中, 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制度统治和地主贵族利益, 因此它必然带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农奴制的残余最终使俄国的农业经济走上了“普鲁士式”缓慢发展的道路, 成为俄国经济现代化的严重阻碍, 也是日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落后工业资本主义, 工业垄断资产阶级占国家主导地位并推动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是俄国工业现代化时期, 而且它走的是一条 *** 保护、外资扶植的非独立发展的道路。“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专制统治的日益加剧, 迫使沙皇把发展经济、壮大国势的任务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19世纪的最后40年内, 沙皇 *** 推行了鼓励和保护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其中以维特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最为著名和有效。如他大量引进外国资本以弥补俄国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提高关税, 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实施币制改革, 推行货币金本位制;实行酒类专卖, 铁路收归国有等。
可以说, 维特的改革“他的经济改革保护和扶植了资本主义经济, 尤其是私人工业企业的发展, 使工业经济在19世纪最后10年内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俄国经济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创造了条件, 也为俄国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 资金积累、市场销售及竞争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因此在俄国工业化初期, 国家干预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国家超常干预的经济传统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成熟和长远发展。 ***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事务实行超常干预, 最终形成经济政治一体化, 并成为俄国的一大传统。
“现代化运动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经济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必然要求政治的现代化, 两者必须同步发展。
到20世纪初, 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的内部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对俄国的政治制度和国民的政治生活提出客观要求, 呼唤政治现代化的起步”。
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主化, 即由传统的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的国家向现代化代议制国家转变, 有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的决策机构。
俄国的政治现代化始于20世纪初, 主要任务是以资产阶级民主取代封建专制统治, 走的也是一条渐进改良的道路。
其中1905—1906年的政治改革标志着俄国开始由绝对专制体制向近代资产阶级立 *** 体过渡, 由此迈开了政治现代化的步伐。政治现代化首先是传统的封建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而经济的现代化早已为这一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9世纪中期发端的俄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关系进程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它必然导致在封建农奴制内部形成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9世纪50年代, 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成工厂, 无产阶级形成速度加快, 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外流是手工工场、工厂补充雇佣工人的主要来源。农奴制废除前, 俄国有300万人外出打工, 农民打工者占9/10。
农民打工增加是俄国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并成为瓦解农奴制基础的重要因素。1860—1900年俄国工人阶级从300万增到1400万人, 增长了3.4倍, 同期国家人口从7000万增到1.32亿 , 增长了90%。
1900年工业无产阶级占俄国工人阶级总数的20%, 这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工人阶级的强大核心, 它对整个雇佣大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在工人中的比例, 为广泛和独立的工人运动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客观基础。
另外, 由于俄国垄断工业的迅速发展, 导致了俄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便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 为日后工人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俄国的资产阶级, 由于俄国自身的历史原因, 致使其到19世纪末才真正成为一个阶级。 *** 对经济的干预和扶植, 使得俄国的资产阶级与沙皇 *** 之间形成了长期的经济依赖关系。
而当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拥有绝对的实力后, 就必然成为专制制度的反对力量。经济上强大了的资产阶级不满意他们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直至20世纪初, 专制 *** 仍在延用1832年的《社会构成法》, 将资产阶级看作是“中等阶层”) , 迫切地要求实施政治改革, 参与国家管理, 限制独裁垄断权力。
作为当时俄国经济上、政治上日渐强大并具有反封建革命性的一个阶级, 俄国资产阶级配合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 加速了专制制度的覆灭。但是, 传统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滞留在资产阶级的思想中, 成为其政治上保守反动的思想根源。
“在自然经济和农奴制基础上积淀而成的封建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其行为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难以彻底根除, 不断地与商品经济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而且这种封建文化传统同样也是俄国更先进阶级——工人阶级成长过程中的异己因素, 工人们仍习惯用农民的封建保守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是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从本文的简要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俄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俄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 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经济现代化中国家超常干预的特点决定了俄国政治现代化与众不同的性质——滞后并发展缓慢, 且封建残余长期滞留在国家的社会民主生活中。这一性质决定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的不彻底, 最后不得不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政治现代化的迟滞反过来又阻碍了俄国的经济现代化, 经济的发展始终“缺乏政权的有力保证和上层建筑的积极适应”。因此, 可以说, 直至1917年沙皇统治被革命推翻前,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俄国都是一个未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