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浅谈儒法观念的结合与西汉中期政治形势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22)380

引言

法家的衰落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建议办太学、举茂材孝廉,汉武帝全部接纳,儒家在名义上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武帝本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人物,在施政的过程中,反而更加倚重桑弘羊、张汤、杜周等法家式的官员。

武帝一朝,儒家名义上取得独尊地位,影响开始上升,但法家仍有势力儒家与法家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武帝死后,儒法矛盾公开化,这在“盐铁会议”上表现出来。

一、尊儒与抑儒

武帝向以独尊儒术而著称,但也就是在武帝一朝,儒生被迫害的举动却屡屡发生,而且,由于打击之严厉,尊贵如诸侯王亦不得幸免。献王刘德的死和武帝有直接的关系,至于武帝为何要置刘德于死敌,这或许和刘德的儒学背景有关系。

《史记集解》记载:“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

献王在保存儒家古文经学方面有极大的贡献。刘德死于元光五年春,此前,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建元元年冬,武帝诏举贤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主张罢百家独尊儒术,而随着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地方王国问题得的解决取到实质性的进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相应地,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也为统治者所重视,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状况明显不能符合当时的统治要求,因此,“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也就势在必行了,此后,设太学、举孝廉也都是形成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举措。

然而,儒家一统局面的形成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想文化领域内部,儒学独尊,其他诸子百家被罢黜;其二,汉中央 *** 与地方诸侯王在儒学领域的竞争。河间献王刘德因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为人们所尊崇,但他“得书多,与汉朝等”,以文化中心自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的状况一定会受到统治者的猜忌。

武帝打击儒家的举动包括一般儒生。在《盐铁论》一书中,贤良、文学大概属于儒家阵营,而大夫、丞相史大概属于法家阵营。都因“诽谤”武帝而被迫害的一类。因而颜异应该就是属于儒家,而颜异因许逆武帝而被诛杀,可以看作是武帝迫害儒家的另一个证据。

二、外儒内法

《史记·公孙弘列传》记载:(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武帝虽然提倡儒家,但只是在某些方面为我所用,公孙弘虽然是儒生,但他为天子所重用,主要还因为他“习文法吏事”,而他的儒学背景只起到“缘饰”作用,武帝真正器重的是既“明习文法”,而又会“以经术润饰吏事”的官吏,文法与经术都不可或缺,但文法为主,经术为次。

这也反映出武帝虽然名义上独尊儒术,实际上看重的是明习“文法”、精通“吏事”的法家之士,在武帝身上,儒家和法家的影响都有,但以法家为主。儒家的主张就是外施仁义,与之相对应的“内多欲”就是法家主张,这也可以基本反映出儒法两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各自的地位。

实际上,武帝对法家的认同是毋庸讳言的,主要体现在重用文吏上,武帝虽然爱好文学,但也仅仅局限于个人消遣方面,在真正处理政务时,还是依靠文吏,作为法家思想实践者的文吏,天然有一种娴熟政务又维护君主独裁的优势。

武帝时之杜周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杜周这样说明法律的来源,当然,这么做并不是说,立法的合理性一点也没有但无疑,随意性增加了,权威性可能还会保持,皇权已经高于法律,法律虽能屈人之口,但未必能服人之心,最终的结果是文吏政治加强了。

《汉书·贡禹》记载:“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者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套侈。”

夏侯胜为宣帝时人,而贡禹为元帝时人,两人都作为儒生批评汉武帝,但夏侯胜被杀,而贡禹却保全了性命,二者行为相同,经历不同,说明宣帝和元帝时期儒学的地位不同。宣帝“不甚儒学,立律”,所以此时法家仍可任人。但元帝“温仁善儒”,儒学影响强,对儒生的待遇好得多。

宣帝爱好刑名,重用文法吏,效慕武帝,因而“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这不必多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追述武帝的功绩时,先武功而后文教,武功排在优先位置这符合武帝重法的倾向,而宣帝称赞这一事迹,则或可表明,宣帝和武帝一样是法家式的人物。

西汉中期与东汉时统治思想的不同,质言之,西汉中期仍为法家政治,而东汉儒家在政治领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武帝时,虽重用酷吏,刑罚严酷,却能不拘一格,擢用人才,做官途径多种多样,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武帝进行各项事业的保证,各种出身的人,只要有所专长,皆能有出头之日,这固然是因为武帝雄才大略,有知人之名和爱才之心,却也表明当时晋身仕途有多种途径,儒家之影响还有限,而所谓的“禄利之路”尚未被儒家垄断,而底层民众亦有致位公卿之可能。

盐铁会议发生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此时距武帝“独尊儒术”已超过50年,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大夫的相互攻评所在多有,但这样直呼孔子的名讳为“孔丘”,仍然是一种很特殊的行为。在古代的知识阶层,直接称呼对方的“名”,是一种很失礼的做法,而对于孔子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物,其不尊敬的程度又远较一般人为甚。

当然,在大夫看来,这样的批评并非没有根据“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直呼孔子为“孔丘”,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亦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儒家象征之孔子,其名称仍然多遭非议,因而,截止到昭帝始元六年,儒家尚未取得独尊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如此。

在盐铁会议上,儒法两家互相公评,儒家是迂腐的,却确也是高尚的;法家是现实的,却也有一些不近人情的方面,儒法两家代表于朝堂之上公开辩论,分庭抗礼,既表明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儒法两家大致不分伯仲的地位,同时也表明更高统治采纳统治思想时依违其间的游移态度。

学术思想是一回事,而现实政治是另一回事,学术思想被统治者采纳,进而在全社会发生影响,需要有一个过程种思想,只有被实践证明对统治阶级有利,思想与政治的融合才算完成。

三、“霸王道杂之”刍议

《汉书·元帝纪》记载:“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元帝柔仁好儒,因为看宣帝重用文法吏,用刑严酷,向宣帝提出多用儒生的建议,宣帝的回答是“霸王道杂之”。人们对“霸王道杂之”的内涵有着大致相同的理解,融合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德刑并施,具体实践层面,既要用文法吏,又要用儒生。

西汉前期基本是法家政治,这和“王道”根本联系不起来,因而不是“自有制度”。只有到武帝“独尊儒术”始,儒家在政治上才开始发生影响,但武帝时儒家的影响还不宜估计太大,即便是自武帝开始,“霸王道杂之”,但法家与儒家的分量是不同的,法家的比重大,儒家的比重小。

而宣帝之所以这样说,或许有一种“以古压今”的用意,这里的“纯”可以理解为:单纯、仅仅或全部之义。这或许是因为:自武帝设太学、立五经博士,儒学和做官联系起来了,当时儒家势力发展迅速,朝廷已有一大批有儒家背景的官员,也有一部分有法家背景的官员,时为太子的元帝因好儒而主张多用甚至全用儒生。

宣帝来自民间、谙熟吏制,认识到“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故而明确提出“霸王道杂之”,赋予“霸道存在的正当性,以期避免儒生垄断朝政的局面。但是,宣帝最终没有扭转这一趋势,也没有挽救法家学派走向灭亡的命运。

结语

西汉中期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开始大盛,但是儒家在武帝一朝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不宜估计太大,政治领域里法家和儒家此消彼长。实际上,武帝有打击儒生的举动,重用文法吏,即便任用儒生,也必是儒法兼修之人,而且更看重的是法家背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7/516494.html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浅谈儒法观念的结合与西汉中期政治形势” 的相关文章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陈平...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上中下三计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还不知道: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为何随随便便就能养活军队好几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盗墓,一般都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而封建社会为了防止盗墓的现象发生,统治者通常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盗墓者的行为。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铤而走险的人。总...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讲到元稹,世人大多乐于盯着他的情史说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先从一首诗说起:《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所描写的意思,应该不用多做解释,尤其是诗的前两句,仍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花前月下时吟出的高频诗句。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首诗...

刘备早期作为常败将军还爱哭 刘备为什么还能得到尊重

刘备早期作为常败将军还爱哭 刘备为什么还能得到尊重

对刘备初期打仗没赢过,还动不动就哭,为何会被那么多人尊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是个常败将军,之所以受到各路诸侯的尊重,主要是刘备为人、处事值得别人佩服。刘备的胆识令人敬佩。《三国演义》中,刘备主要以仁爱的形象出现,大多时候哭哭啼啼,表现的反而有些软弱。但《三国...

李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李儒是董卓的智囊和谋士,大事小情董卓都要找李儒商量,可见李儒对董卓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汉献帝时,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被献帝拒绝,后不知所踪。一、 董卓的左膀右臂和心腹董卓是汉末汉献帝时期的权臣,是他毒死少帝刘辩把献...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失志早卒?

谢夫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她为何失志早卒?

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东汉尚书郎谢煚之女,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发妻,又称谢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夫人以天姿国色闻名于江东 ,深受孙权宠爱,史载“爱幸有宠”。后来孙权为了巩固江东政权 ,又纳徐氏,欲让谢夫人屈居其下。谢夫人不同意,失志早卒。其弟为三国著名史学家、武...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让多尔衮继位 多尔衮哪里出了问题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让多尔衮继位 多尔衮哪里出了问题

还不知道:从父亲角度看,努尔哈赤为何不让多尔衮继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620年,阿巴亥给代善“送饭”吃,努尔哈赤很恼火,将她赶回娘家,却舍不得她离开,很快就去接她回来。努尔哈赤宠爱阿巴亥,也疼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却不在他们之间选择继承人。1601...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