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08)900

“三苏”之名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父子三人都是北宋文坛的大家,同列“北宋八大家”之中,其中以苏轼最为出名,他也是“宋四家”之一。

苏辙的名气虽然没有哥哥那般出名,但是他的成就并不在苏轼之下,而且苏轼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与这个弟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经历过多次被贬,甚至还曾入狱,而他每一次都能够平安脱身,这背后都有苏辙的功劳,可以说如果不是苏辙,说不定苏轼早就被佞臣所害。

这两兄弟,弟弟一辈子都在捞哥哥,甚至为了能够捞人而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而苏轼不是在期盼弟弟来捞自己,就是在通过写诗怀念弟弟。

兄弟二人亲情甚笃、同病相怜

苏轼苏辙两人,不仅是兄弟,更是心灵知己,在两人相伴的一生中,他们共同成长、入仕,患难与共,堪称古今“模范兄弟”。

对于苏辙而言,苏轼不仅仅是兄长,更是一位老师,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幼从兄长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古语有“长兄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而苏轼刚好全占了,所以他在苏辙的心中,远非只是兄长那般简单。

当然,苏轼对于这个唯一的弟弟也是情有独钟,每逢在官场上有失意之时,他都会借酒抒愁,同时怀念苏辙,他曾写过这样的语句: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所以两人在对方的心目中,都是分量最重要的那个人,因此苏辙此后屡次捞人,成为一个“扶兄魔”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从参加科考入仕之后,苏轼便在得罪人方面“建树颇丰”,他一生数次被贬,每一次都是因为得罪了人。

苏轼的之一次被贬,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导致王安石对此颇为不悦,便命御史搜集了苏轼的一些涉及朝廷的诗文,在皇帝面前弹劾苏轼。

此时的苏轼两兄弟官职不高,根本无法与势力庞大的王安石掰手腕,因此自知得罪王安石后,苏轼为了避免牵连家人,便上奏请求让自己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不久后,苏轼被调离京城,到杭州担任了通判一职。

而后,苏辙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到河南地方上做了个小官,兄弟二人先后因同一件事和同一个人而被贬出京,真可谓是同病相怜。

苏辙的“捞兄之路”

苏轼被贬出京后,他身上的灾厄并没有停止,之后他又几次被贬。而苏辙也是从这之后,开始了他的“捞兄之路”。

苏轼第二次被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事件的背景是,苏轼被宋神宗调任为湖州知州,他在上任后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的文章,原本是打算谢过皇恩。

但是因为文中出现了一些包含个人感 *** 彩的语句,而被部分心怀不轨之人利用,他们从苏轼过往的诗文中,搜集了所有包含“妄议朝廷”的句子,而后在宋神宗面前诋毁他。

苏轼因此被逮捕并被押送京师,关于牢狱等候发落,此时的苏辙身为应天府通判,在听闻兄长入狱后,立刻筹划起了捞人。

首先,苏辙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疏《为兄轼下狱上书》,表明愿意以自己被罢官来换取为兄长赎罪,言辞之间真情流露,但是这个请求并没有被采纳。

随后苏辙另想它法,联合朝中许多同党大臣,共同上书请求皇帝从轻处罚苏轼,并且拿出了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不杀士大夫”的政策,希望能够拯救苏轼性命。

在苏辙等人的不断努力下,苏轼得以在入狱一百天后被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这次“捞兄”的经历,让苏辙深深感到了什么是身微言轻,因此他之后再升官一事上耗费了大量心血,为的不仅仅是政治抱负,还为了能更好的捞人。

苏辙开始拼命搞业绩,宋神宗的去世后,新帝重启了苏轼所在的旧派,因此两兄弟得以重回中央,但是两人的官职却十分悬殊。

苏辙因为在地方上的业绩,而被委任为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的右谏,他抓住这个机会,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坐到了宰相的位置。反观苏轼,却仅仅是一个翰林学士,虽然也不低,但比之宰相还是差了不少。

回到中央后,苏轼又对旧党执政暴露出的问题直言上谏,为此又受到了旧党的反对,这样一来,苏轼在新旧两党皆无容身之地,不得已之下再度请求离京,这一次他的外派地还是杭州。

苏辙在苏轼请求外任后,连上四道奏折,表明愿意和兄长一同外调,但这个请求并未得到皇帝批准。

而苏轼还没来得及享受杭州的惬意生活时,就被再度征召回京官复原职,但以苏轼的性格,他定然不会同流合污,因此仅仅几个月后,就因为政见不合再度被贬官为颍州知州。

虽然被贬官,但是有一个担任宰相的弟弟,苏轼倒也没有受到太多磨难,此后苏轼虽然辗转多地,但是也仅限于官职上的改变,在生活和安全上则完全不用担心,苏辙就像一座坚实可靠的靠山,在背后默默守护着苏轼。

除了在政治上“捞兄”,苏辙在生活里也不断资助苏轼。众所周知苏轼在屡遭贬官的后半生里,在各地游历生活,这期间他的差旅费和吃穿用度,几乎全部要靠苏辙接济。

而苏辙自身的经济状况其实并不乐观,他自己有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需要抚养,一家十几口人全靠苏辙一人的收入生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义然义无反顾地资助兄长。

后来苏轼沦落到了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是一片荒芜之地,向来被用来流放犯人,各方面条件都极其恶劣,苏轼身无分文,为了生计不得不写信给苏辙借钱。

此时的苏辙,因为操办子女婚事而花费了不少钱财,身上并无多少余粮,但面对兄长的求助,他不惜向同僚借了数千贯钱给兄长,而后自己慢慢偿还债务。

这还不算完,在苏轼去世之后,苏辙还将兄长遗留的三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悉心抚养。

从苏辙对苏轼的帮助来看,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扶兄魔”。如果两兄弟生活在现代的话,苏轼大抵会对弟弟说上一句:有你是我的福气。而苏辙应该会无力吐槽:有你我是真的服气……

结语:

苏轼两兄弟的一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都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苏辙,苏轼或许早在乌台诗案时就死于狱中了,有这样的一位弟弟,真当是苏轼的福分,得弟如此,兄复何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4382.html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看过清廷剧《康熙王朝》的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康熙向朱元璋行三叩九拜之礼。可能你会觉得这是狗血剧情,是编剧老师随意杜撰的。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的确...

氏叔琮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氏叔琮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唐天祐四年,朱温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大梁,为与南朝梁相区别史称后梁,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天祐元年(904年),氏叔琮遭朱温赐死,死前大呼冤枉。氏叔琮是晚唐名将,为人骁勇善战,曾经两次围攻太原,打得李克用差点要弃城而逃。既然氏叔琮能征善战,又对...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讲到元稹,世人大多乐于盯着他的情史说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先从一首诗说起:《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所描写的意思,应该不用多做解释,尤其是诗的前两句,仍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花前月下时吟出的高频诗句。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首诗...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唯独对蓝玉下手那么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将蓝玉剥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长也好,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或者逼死,也没有受到蓝玉这么非人的折磨,蓝玉的下场之所以这么惨,一方面因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残暴,另一方面也是蓝...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众多诗人当中,张九龄可谓是官场情商比较高的一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张九龄是岭南(今广东韶关)人,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在现代社会刚进学前班的五六岁年龄时,就能够出口成诗,被当地人引为骄傲。当地迄今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7岁那年他随家人去游览宝林寺,此时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领本府的官...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明朝要灭亡时崇祯圣旨求救 期间为何没有大将进京救驾

还不知道:明朝灭亡时,崇祯发出求救的圣旨,为何没有将军进京救驾?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世纪的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明朝有难时,边疆的将领却无动于衷,他们为何会抛弃明朝?当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时,崇祯发出了救命的圣旨,回应的将领却寥寥无几。当时的明朝,手握重兵...

马岱的实力怎么样?与魏延相比如何?

马岱的实力怎么样?与魏延相比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马超进攻葭萌关,张飞要战马超,立下军令。诸葛亮下令,让魏延带五百人先行,作为先头部队,魏延最先来到关下,和杨柏交战时,魏延在十合之内,将杨柏打败。魏延准备夺张飞的头功,这时,马岱出现了,两人一交手,马岱十合之内,败给了魏延。这里面,值得讨...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 - 215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