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见两头牛打架,让曹植作诗,不能出现“牛”字,不料流传千古
前言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各根据地山头林立。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当时实力最强的魏国,开国皇帝曹丕毕竟不是魏国真正的奠基人。魏国的真正创始人,是曹丕的父亲——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凭借其过人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逐步统一北方,在汉末乱世中崛起,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和军事力量。至此,曹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魏国
一、曹操有意立才子为继承人
曹操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最受宠爱的儿子分别是曹昂与曹冲。曹昂生性英勇,尤其擅长骑射,曹操曾多次带他出征沙场,见他身先士卒,杀伐决断,很是欣赏。
一次远征回军之时,曹昂单骑突入敌军重围,为曹军杀开一条生路,曹操见他返回时铠甲血迹斑斑,不禁为他担忧,又佩服他的勇武。
曹冲则才华横溢,聪慧异常,曹操欣赏他的学识过人,两人经常就典籍辞赋展开讨论,曹操也从中获得启发。曹冲还善于机械 *** ,曹操将一些军事机械图纸交给他 *** ,他都能 *** 出来,大大提升了魏军的战力。
奈何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命如此脆弱,两人皆英年早逝,令曹操痛心至极,也可见当时的时代是多么的动荡残酷。
曹操只能在正室所出的四个儿子中择一人来传位。这四人分别是长子曹丕、二子曹彰、三子曹植与幼子曹熊。
其中,曹彰个性粗犷,嗜好兵刃,曹操曾多次见他与人打架斗殴,认为他过于蓬勃张扬,不适合继承笃重的王业;幼子曹熊生性柔弱,且自小身体欠佳,曹操担心他的体质无法承担繁重的政务,也不看好他继承大业。
于是,曹操的继承人选项就归结到两个人的竞争上来——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曹丕生性稳重,武艺高强,又博览群书,文辞飞扬,可谓文武双全。
但性格较为内敛寡言,不善与人交流,难以获得臣民支持。曹操认为他将来难以团结民心,统领群臣。而曹植热爱文学,善于言谈,能言善辩,颇有感染力,深得曹操的欢心。
曹操也极为欣赏他的才华,每每见他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将来要继承自己的事业。曹植也对文学诗词情有独钟,经常受曹操启发,努力攻读典籍,充实自己。
曹操暗中定下主意,等时机成熟,就传位于曹植,让三子继承自己的事业,相信他的才华定能让魏国国祚长久。然而好景不长,有几件事彻底改变了曹操对曹植的看法。
二、失意归来再无机会
一次,曹植与人饮酒畅饮,竟喝得酩酊大醉。醉酒后的曹植完全意识不清,迷迷糊糊地驾车返回家中,却误入了只有帝王才能行走的司马门。
这条路既庄严肃穆又寓意深远,曹植这一举动无异于对曹操权威的蔑视和公然挑战。等他酒醒后,立刻自知失态,前去向曹操谢罪认错。
曹操却大为光火,认为曹植酒后举止失态,再加上他平日就不修边幅,未免太过放浪形骸,不像一个储君该有的端庄举止。曹操为此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要传位给他。
再一次,在与蜀国的襄樊大战中,曹仁部被蜀军围困在城中,军情危急。曹操试图救援曹仁,立即调派身在近处的曹植带兵前去支援曹仁,解其危围。
没想到曹植正与人高饮,已经喝得烂醉如泥,竟然没有听到军令,也无力组织军队出战。曹仁与蜀军激战数日后,城池终究难保,只能突围而出。曹操得知曹植在关键时刻醉酒无能为力,对他极为失望。
一再的酒后失态,终于彻底摧毁了曹操对曹植的信心。他认定曹植过于放荡,无法担当大任,决心改立其他儿子为继承人。经过深思熟虑,他选定了次子曹丕最为适合,立他为世子,培养他继承大业。
三、新君登基权势至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按照他生前的安排,曹丕顺利继位为魏王。曹丕稳重内敛,得到众多重臣支持。
后来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丕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强迫汉帝退位,自立为帝,正式建立魏国,实现曹操一统天下的遗志。
手握大权的曹丕性格阴郁,又有些猜忌。他认为比自己更有才华和人望的曹植对自己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每每想起自己夺取储君之位的过程并不顺利,需要在曹操面前力争,曹植的才华与人望更让他倍感忌惮。他担心将来有朝一日,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甚至夺去自己的江山。
于是,曹丕开始痴迷于如何铲除异己这件事上。他设法收买曹植身边的亲信,让他们监视曹植的一举一动;他派人暗中在民间散布曹植的负面评价,以削弱他的人望;又故意刁难曹植的党羽,逼迫他们背叛;甚至多次明里暗里暗示曹植早晚会被他除去。
曹丕用心计谋害曹植,想方设法陷害这个心腹大患。他决心不让曹植成为自己的隐患,誓要加以清除。
四、赋诗保命奏效
一次,曹丕外出游玩放松,曹植也随行在侧照料他的起居。一行人路过乡野时,两头公牛正在田埂上激烈顶撞,其中一头牛力量不足,终被对手顶落进了旁边的深井之中,重重摔下,惨死当场。
曹丕眼见两牛生死较量的惨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阴谋。他想借此机会除去曹植这个心腹之患。于是他转头对曹植说:“我看这两头牛斗的情形,颇为惊心动魄。
正可暗喻你我兄弟争夺储位的过往。你能否赋一首诗,描写牛斗的过程,让我听听你的文采?”
曹植心里明白,这绝对是曹丕设下的圈套,但在弟弟的身份又无法拒绝皇帝的要求。曹丕见他默不作声,又加上条件:“在马行驰一百步之内,就要吟成这首诗。若吟不出来,就由我处置了。”
曹植性命悬于一线,只得竭尽全力应战。就在马行未满百步时,他便脱口而出一首诗:“两肉其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这首堪称完美的死牛诗,不出现任何禁用字眼,又生动描绘出两牛相争的惨状,兼具意境与情感,令曹丕大为惊叹。他没想到曹植能在这生死关头,还能发挥出如此惊人的文采,即兴创作出这样出色的作品。
曹植的诗歌造诣已臻化境,不愧是当世文坛奇才。他的诗句娴熟流畅,词藻典雅华丽,句法新颖独特,想象力丰富,结构严谨。
尤其是在这个危难关头,还能保持清醒头脑,不惊不忙,信手拈来便写出佳作,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挽救了曹植的性命,曹丕也不得不收回成命,放过了他。但他对曹植的才华更加忌惮,决心日后再设奸计除之。
五、兄弟情谊终回荡心间
但曹丕的猜忌之心并未就此烟消云散。不久后,他又编造新借口,要曹植在七步之内赋一首诗,否则就杀了他。
曹植再次被迫编诗求生。七步未到,他便吟诵出一首楚辞式的抒情诗作《七步诗》:“青海头,白帝城。起来慢,收工倦。欲来看我,无处住。来时看我,泪满袖......”
这首诗抒发出了兄弟阋墙的伤感,令曹丕内心不禁为之一颤。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尤其触动了曹丕的兄弟之情。
曹丕终于意识到,自己与曹植乃同胞兄弟,骨肉相连,不应再相互猜忌、设计陷害。他不禁追思起两人儿时嬉戏的点点滴滴,也悔恨自己一时贪图权势,险些置手足之情于不顾。
经此一事,曹丕虽没有杀曹植,但仍然防备心重,从未重用过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后半生郁郁寡欢,最后因长期忧思郁结而病逝。
六、古往今来感慨无穷
曹丕与曹植兄弟阋墙、相煎的恩怨情仇,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曹植那卓绝的文采,也因两首挽救性命的佳作,而流传千古。他的《七步诗》与《死牛诗》都成为了古典文学的典范,被后人数度传诵学习。
兄弟之争由来已久,但近人处之,往往更多着眼权力与利益,忽略了骨肉亲情。曹丕为夺储君之位,险些置曹植于死地;曹植也因此郁郁至终。兄弟恩断情绝,实是一件悲哀千古的事。
结语
但我们也看到,最终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还是化解了曹丕的杀心,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发。血缘至亲不可割舍,我们必须牢记家国天伦之乐,珍视骨肉之情,处理好权力与情感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社会走向和谐发展。
这段历史也警示我们,权力的扩张如果缺乏道德约束,极易腐蚀人性向善的本能。但只要人们心中还存善意,亲情与道义尚在,就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我们不能重蹈曹氏兄弟争权夺利的覆辙,而要珍惜天伦之乐,维护家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