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之一谜案:建文帝到底有没有被烧死?本文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外,金川门前“燕”字大旗旌旗猎猎。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已经兵临城下了,建文帝朱允炆此时早已方寸大乱。在听说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已经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以后,他自知大势已去。此时的朱允炆悲愤交加,一向仁柔的他竟然发起狠来,之前恐怕连一只鸡都没杀过的他竟然拔出自己的宝剑,亲手杀死了意图通敌做燕王内应的徐增寿(大将军徐达的三儿子,燕王朱棣的小舅子),然后在皇宫中放起一把火。这一放火不要紧,烧出来了一个六百年不能破解的谜团: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没有死于宫中大火?
南京金川门
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讨论和争议,从朱棣攻入南京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作为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至今下落不明的皇帝,他的下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事实上,朱棣攻入南京时宣称建文帝被大火烧死了,当时的明朝人很多就不相信,这种争议一直到明末都没有能够形成定论。但是到了600年后的现代,很多人反而相信建文帝是真的被宫中大火烧死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生是死
到底有没有烧死当然不是我们随便就说张口就来了,要有史料依据,说建文帝烧死的史料最主要的就是明初的官修史书《明太宗实录》,里面是这么记载的:
“(燕军入京后,建文帝)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话啥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说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放火自焚了。朱棣远远看见宫中浓烟滚滚,急忙派太监去救人。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太监们把他的尸体从火中拖出来,然后回去禀报朱棣,朱棣听后大哭,说“傻孩子,你怎么这么傻呢?”。又说
“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这句比较好理解了,朱棣用厚礼埋葬了建文帝,派遣官员前往祭奠,并且为此三天不上朝。
明实录·太宗实录
那么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呢?显然是不可信的,要不然后面就不会有争议了,为何不可信呢,除了下文将要提到的其他史料佐证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明太宗实录》是朱棣死后,他的儿子仁宗朱高炽时代编修的,“太宗”是朱高炽给朱棣上的庙号,到嘉靖年间才改为“成祖”。主持修书的是永乐年间朱棣重用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俗话说的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基于这样的政治立场,他们当然需要说建文帝被烧死了,否则朱棣登基岂不是成了篡位么?
二、既然说建文帝烧死了,而且朱棣厚葬了他,那么请问建文帝的陵墓在哪里呢?我们至今都找不到建文帝的陵墓。实际上不要说今天,即便是300多年前的明朝末期,当时明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在《国榷》中就写道“金陵故老,无能指建文帝葬处”。要知道按照《明史·王景传》的记载,朱棣可是以“天子礼”安葬朱允炆的,既然是这么隆重的礼节那么至少应该立个碑什么的吧,可是什么都没有,这难道不能说明一些问题么?
历史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允炆形象
谈完了《明实录》,我们再来看看最权威的史书《明史》。《明史·恭闵帝本纪》是专门记载建文帝生平的正史(“恭闵帝”是乾隆皇帝给朱允炆上的谥号),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这样的记载太奇怪了,哪里奇怪呢?先看之一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这句话再清晰不过了,说宫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不知道去哪儿了。可是紧跟着又说道:“朱棣派太监将建文帝和马皇后的尸体从火中拖出来,八天之后将其下葬”。请注意,这两句话是《本纪》中连续记载的,中间没有任何间隔,简直莫名其妙!前面刚说建文帝“不知所终”,然后紧跟着又说朱棣派人把建文帝和皇后的尸体找出来并下葬了,这不是前后矛盾么?一向被后世誉为严谨翔实的《明史》怎么会犯这么低级且明显的错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的明史专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早就论证过了,原文就不摘抄了,直接说老先生的结论。从宫中起火到火中拖出帝后的尸体,不过是几个时辰的事情,死了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没死,怎么会模棱两可呢?而且如果说明明已经知道建文帝被烧死了,为何又说“不知所终”呢?而且为什么要先说“不知所终”,然后再说“出尸于火”呢?史官想表达的意思有点隐晦,意思是建文帝确实“不知所终”了,但是朱棣为了断绝建文旧臣乃至天下百姓的念想,所以才指鹿为马的说火中有建文帝的尸体。
民国时的明史专家孟森先生照片
孟森先生更是指出了为什么史官会这么模棱两可的去写。清康熙年间修《明史》时,史馆中当时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建文帝烧死了,一种认为出逃了。但是康熙年间爆发了著名的“朱三太子案”,有人以崇祯皇帝三太子的名义起兵反清,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当时《明史》总编王鸿绪为了不忤逆康熙皇帝,才决定采纳建文帝被烧死的说法,因此《明史》才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事实上,后来人们在故宫发现了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明史本纪》刻本,我们现在称为四库本。其中《建文纪末》中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改成了: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重修后四库版《明史》中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
什么意思呢?被火烧死的是马皇后,而不是建文帝,朱棣派太监把马皇后的尸体从火中拖出来,指鹿为马的说是建文帝的尸体!
真相大白了,建文帝根本没有被烧死,火中发现的是马皇后的尸体,但是朱棣却指认说是建文帝的尸体,并将其下葬。
那么一向严谨的《明史》为什么会对建文帝的下落做如此重大的调整呢?因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皇帝曾下诏对早已定稿三十多年的《明史》本纪部分进行重修,此时康熙年间爆发的“朱三太子案”早已尘埃落定,民间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少了很多,当时的史官们也就不需要再有所顾虑了,他们不能容忍正史中对建文帝下落这种如此干系重大的记载出现疏漏甚至是错误,出于史官的职业道德,他们根据真实情况调整了《明史》中的记载。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四库本”的《明史》到乾隆皇帝死也没有能够刻本颁印。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仍然是乾隆初年修成的“殿本”,所以才造成了后世对建文帝的下落有了如此重大的误解,以为建文帝在朱棣攻入南京时就烧死了。
历史剧《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形象
也就是说200多年前正史中早已论定了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大火的结论,可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由于没有深入研究明史,居然根据《明史》殿本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当时就烧死了,并因此造成了明史上争论了几百年的谜案,实在是非常可惜!对于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真实下落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看到这里,不知道上面的内容是否已经颠覆了你对建文帝的认知?
其他佐证
事实上,建文帝并没有烧死,而是出逃了这种说法已经被现代大多数的明史专家们所接受,可以说几乎已成公论。如果你还不信的话,那我们继续引用官修史书《明史》中的其他史料加以佐证。
首先看《明史·郑和传》中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明史·郑和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翻译过来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想要派人找寻他的下落,而且想要派兵到海外耀武扬威,宣示中国富强,所以才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
这很明显了吧,如果说朱棣亲眼看到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还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啥呢?不仅仅派人去国外找,国内也派人去找。《明史·胡濙传》中又记载:
“永乐元年,迁户科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 ,诸旧臣多从者 ,帝疑之。五年,遣濙领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都乡邑,隐察建文安在。”
翻译过来就是说胡濙在永乐元年任户科给事中(七品小言官),朱棣怀疑建文帝并没有死,因此派遣胡濙以寻访张三丰的名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胡濙这一找就是十六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才回京复命。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了,朱棣竟然不允许胡濙回去为母亲守孝,要夺他的情。这在极其讲究孝道的古代非常不合常理,史书上并没有朱棣信奉道教的记载,为了寻访一位传说中虚无缥缈的神仙,朱棣就这么不近人情连胡濙的母亲去世都不准他回家吗?这显然说不通,很明显胡濙的真实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件事情显然对朱棣来说干系重大。这又说明建文帝根本没有烧死。
《明史·姚广孝传》中关于溥洽的记载也可以佐证建文帝并没有烧死。溥洽是谁呢?他是建文帝的主录僧,主录僧就是明朝时专门帮皇帝做法事的僧人,可以理解为明朝时的佛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主席。据说就是他为建文帝剃度并帮助建文帝逃走的,朱棣攻入南京后将其囚禁。
影视剧中的姚广孝形象
一直到永乐十六年三月,八十四岁的姚广孝病危,朱棣亲自去庆寿寺探望他。或许是因为姚广孝跟溥洽一样都是主录僧的身份,姚广孝对溥洽有些许怜悯之情,临死前他对朱棣说:
“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意思是溥洽被囚禁很久了,希望陛下能释放他。朱棣念及这位待他如恩师般的“靖难之一功臣”的情分,才释放了溥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建文帝已经在火中烧死了,那么朱棣干嘛还囚禁溥洽十几年不肯释放呢?换句话说,如果说建文帝出逃是溥洽自己瞎编的,那么朱棣应该以妖言惑众罪名杀掉他呀?既然朱棣没有杀溥洽,也迟迟不愿意释放他,就说明建文帝肯定没有死。
尘埃落定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没有什么疑问了,我们基本能够得出结论:建文帝没有被烧死,而是逃出了南京。那么朱棣到底知不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呢?
继续看《明史·胡濙传》的记载吧:
“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 帝已就寝, 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说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到了北京,可是朱棣不在北京,当时朱棣正在北征蒙古,于是胡濙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宣府。胡濙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朱棣早已经睡觉了,但是听说胡濙到了,马上起床召入。胡濙跟朱棣彻夜长谈,一直谈到凌晨天都快亮了才出来。胡濙还没回来的时候,听说建文帝去了海外,朱棣多次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寻找他的下落,到这个时候朱棣的疑虑终于消除了。
现存的胡濙墓碑
大家想想看,胡濙受朱棣的重托,从永乐五年就开始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六年了,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朱棣都不让他回去守孝,如果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的话,胡濙敢回京师给朱棣复命么?到了宣府以后,朱棣都睡了,胡濙为什么这么着急要让太监把朱棣叫起来呢?叫起来之后又为什么聊了那么久,“四鼓乃出”呢?种种迹象表明,胡濙显然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而且这个下落很可能是建文帝已经死在了国内某个地方,又或者说建文帝早已远离世俗,无心参与政治了,也不会对朱棣的皇位产生威胁,朱棣终于可以放心了。
真相终于大白了,折磨了朱棣二十一年的心病终于解脱了,知道了这个消息的朱棣想必会微微一笑,然后安心的睡个好觉吧!一年之后,朱棣就驾崩了,在临死前一年得到了被自己逼迫退位的侄子的下落,朱棣应该可以瞑目了吧!
既然建文帝没有烧死,那么他到底去了哪里呢?这个课题可太大了,很多明史专家花费数十年心血都没有能够研究出来,我一个业余的明史爱好者当然不敢随便乱说。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和论证建文帝究竟有没有被烧死这一话题,关于建文帝究竟怎么逃出南京城的,以及逃出生天后他究竟会跑到哪里去呢?欢迎大家继续阅读我的下一篇文章:明史之一谜案:建文帝既然没被烧死,那他逃去哪里了呢?
对于这个结论,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我是明史大观。创作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读明史,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