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被人用条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服用了有毒的长生不老药而死,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疾病或劳累而死。但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却有一个不同的说法,他根据《史记》等史料,推测秦始皇是被人用一根三寸长的铁钉刺入耳朵,造成脑膜炎而死。他还怀疑这是一场阴谋,可能与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和太监赵高有关。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激发了人们对秦始皇死亡之谜的兴趣。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秦始皇的辉煌与坎坷
秦始皇,原名嬴政,身世坎坷,成就卓越。他诞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父亲秦庄襄王为保和平而作人质,导致他在赵国受到歧视和欺凌。这段经历让他的性格孤僻而坚毅。在继位之初,他的王位并不牢固,母亲赵姬为秦王妾室,他的身份受到质疑,而权臣吕不韋和嫪毐则企图掌控他。年幼的嬴政多次陷入政治危机,甚至差点被暗杀。然而,在22岁时,他终于脱离权臣的影响,开始亲自治理国家。
秦始皇通过任用李斯、蒙恬等贤臣和名将,展开了对六国的统一战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不断攻占吞并其他国家,历时十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之一次大一统。于前221年,他改称“始皇帝”,创建了秦朝,开启了中国封建帝制时代。
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展开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巩固发展他的帝国。他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法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他进行了宏伟的工程建设,修筑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等,展现了秦朝雄厚的国力和辉煌的文明。他还派遣徐福出海寻找仙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
只是长生不老之药终究没能求来,徐福最终带着三千童子去了日本,再也没有回来,而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也在东巡途中生病,最终死于沙丘宫,终年49岁。
关于秦始皇之死,引起了各种猜测。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前210年,第五次东巡途中,在沙丘平台病逝。
他的死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服用了含有汞的仙丹而中毒死亡,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过度劳累和感染疾病而死亡。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能解释秦始皇死后发生的一些奇怪的现象。
秦始皇的死因颇为离奇。尽管他在死前仍然健壮,甚至狩猎大鱼,但他在离世前几天却急速衰败。被他的宰相李斯和赵高秘密掩盖了两个多月,直到他的灵柩运回咸阳。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还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废掉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立了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他们还派人杀死了扶苏和他的部下,包括秦始皇的老将蒙恬和蒙毅,以及他们的兄弟蒙武和蒙骜。李斯和赵高的阴谋,使得秦始皇的亲信和功臣,都遭到了不幸的下场。
秦始皇死后,他的一些老臣,也选择了自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斯,他是秦始皇的首相,也是秦始皇死讯的知情者之一。他在秦始皇死后,仍然保持了他的地位和权力,甚至参与了废立皇子的计划。但是,他在前208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被以谋反罪为由,灭三族。
这样的结果,不由更让人怀疑秦始皇真的是病死的,还是被人合谋害死的。
郭沫若的猜想
郭沫若曾在《秦始皇将死》中写道:
“始皇的右耳流着黑血,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经硬得和石头一样了。”
“假如是在现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发现出秦始皇的右耳里面有一条三寸长的铁钉的。”
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设,认为秦始皇并非病死,而是被人用一根三寸长的铁钉刺入耳朵,造成脑膜炎而死。他还怀疑这是一场阴谋,可能与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和太监赵高有关。他的这一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激发了人们对秦始皇死亡之谜的兴趣。
郭沫若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他首先根据《史记》等史料,分析了秦始皇的死讯被隐瞒的原因,认为是为了保护胡亥的继位。他指出,秦始皇的死讯被隐瞒了两个多月,期间,李斯和赵高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废掉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立了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他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目的是让胡亥和赵高掌握权力。
然后,他根据《汉书·顾诜传》等史料,发现了秦始皇遇刺的线索,认为是为了加速秦始皇的死亡。
他指出,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曾经遭到过刺客的袭击,有人在道路上埋下了长钉,企图刺杀秦始皇。他认为,这是一场暗杀,目的是让秦始皇早死,以便胡亥和赵高篡位。
最后,他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等史料,推测了秦始皇的死因,认为是被人用铁钉钉死。他指出,秦始皇在死前,曾经出现过耳痛、头痛、昏迷等症状,这与脑膜炎的表现相符。
他认为,这是因为有人用一根三寸长的铁钉刺入秦始皇的耳朵,导致了脑膜炎的发生。他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杀人手段,目的是让秦始皇痛苦而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史料依据,但也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疑问。比如,他没有解释为什么刺客要用铁钉而不是其他更有效的武器,也没有说明为什么秦始皇的侍卫和医生没有发现铁钉的存在,更没有提供任何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胡亥和赵高的涉嫌。
因此,他的这一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想象力,但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他的这一说法,更像是一种历史推理小说,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