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4岁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然而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念叨:“儿子在哪?”日本儿子却回信:“请不要再找我。”
如果你捡到了一个日本弃婴,你会选择收养他吗?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抗日战场上,你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吗?
1945年8月,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人们欢欣鼓舞,久经战火蹂躏的东北地区哈尔滨也终于迎来了宁静。
1945年11月,李秀荣的丈夫赵凤祥正准备结束菜摊的一天工作准备回家。当他往垃圾桶中倒烂菜叶时,突然听到垃圾桶旁传来急促的呼吸声。
赵凤祥仔细一看,发现一个小男孩蜷缩在角落里,肚子胀得很大,手和脸都冻烂了,十分可怜。
连忙询问小男孩的住址,想要送他回家,可小男孩却说着一连串的日语。赵凤祥明白眼前的小男孩应该是一个日本遗孤,心头涌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虽然内心愤怒,但赵凤祥实在不忍心眼看着这个孩子被活活冻死。他握紧自己的拳头,逼自己从愤怒中回到现实。
如果留下这个孩子,他在这样严寒的天气下肯定无法生存。可是要是带他回家,这孩子身上流的又是日本人的血。
十四年的抗战,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错是无法原谅的。然而眼前这个看起来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又有什么错呢?
这对夫妻没有犹豫,决定把这个日本人遗弃的孩子带回家抚养。
这并非因为他们忽略了那残酷的历史伤痕,而是他们的善良让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安危,选择了给予一个生命关爱和保护的机会。
即使周围的邻居对他们这种行为表示出不解甚至质疑的声音,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决心把孩子照顾好,并给他取名叫赵连栋。
一个姓王的邻居,一家人都被日寇杀害了,她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而她把这种恨,又全部投射到李秀荣一家身上。
一次,两家闹了点矛盾,王姓邻居几乎是豁了命似的,一边骂,一边撞怀孕的李秀荣。
李秀荣没站稳,一个趔趄倒在地上,当即下身大出血,胎死腹中。从此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
孩子没了,对一向渴望要男孩的赵凤祥打击很大。待李秀荣身体康复之后,赵凤祥提议:“我们走吧,离开这里,回老家。那里没人认识连栋,去了那里,我们也就不用再被欺负了!”
李秀荣也受够了这种过街老鼠的日子,她哭着答应了!
跟当年捡回赵连栋一样,同样是寒冷的冬夜,李秀荣夫妻把房子让给邻居住,换了点钱,买了几张火车票,举家逃离了哈尔滨。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转眼间赵连栋已经长成英俊少年。
时间来到8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很多日本遗孤回去寻根。这消息也传到了赵连栋的耳朵里。
回到日本后,赵连栋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野板祥三,开始了新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养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断绝了联系。
之后李秀荣突然脑出血,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尽管她的意识逐渐模糊,但她心中那份牵挂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每次从昏迷中醒来时,李秀荣总是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赵连栋。
但赵连栋并未回应这一期盼,一封冰冷无情的信件让屋内的气氛更加凝重:“请你们以后都不要再找我。”
这件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痛斥野板祥三是”白眼狼”和“忘恩负义者”,有的人却表示即便他忤逆人伦,但收留他的赵凤祥夫妇亦因过于偏执而自作孽不可活,还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过多惩戒或欢欣的纯粹悲剧。
无论如何评说,这对善良质朴的中国夫妻在那个动荡年代挺身而出,超越国仇家恨挽救了一个濒临绝境的生命,用爱心和善行诠释了人之为人的至高品德。
而被救助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却遗憾地忘却了最基本的恩义,在亲人临终时仍然置之不理,至少在人伦大道上是一种失范。
(信息来源:生活报《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的中国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