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3-08)560

古人云“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刘邦48岁才起兵反秦,都到了该知天命的年纪,那他之前都在做什么?莫非每天混日子?

如果真是如此,那刘邦也就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建立汉朝了。

其实,他48岁之前做的事情并不简单。毫不夸张地说,要是没有这几十年的积累,刘邦后来难成大业。

少年刘邦的侠客梦

人们一般认为刘邦出身草莽,其实不然,刘邦的家世不简单。太远的不说,已经无从考据,更像是刘邦当上皇帝后,给自己脸上贴金。

但是他的祖父可是货真价实的楚国丰邑令,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县令。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也是有田有钱的。

秦灭楚后,刘邦的祖父丢了官,刘邦家也就成了农户。虽然都是农户,刘邦家也相当于普通地主的水平。如果说一般农户只有几亩薄田,那刘邦家就是有良田百亩,此外还有一些钱,生活是十分富裕的。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很小就要帮衬家里了。而刘邦小时候却能够去私塾读书,那时候读书识字的成本很高的,毕竟文化人过于稀缺。刘邦能够读书,这就说明老刘家的实力不俗。

刘邦长大一些后,按理说该和他的哥哥们一样,下地打理自家田地了。可是刘邦不愿意,他有自己的梦想,他很向往游侠的生活。想周游天下。

刘邦当时最崇拜的是魏国的信陵君,他听说信陵君当时广招门客,于是也想投到信陵君门下。

古代出门,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不仅花费时间很长,而且路上开销也不小。刘邦多次请求父亲刘太公资助自己追寻梦想,但是都被刘太公给拒绝了。

刘太公这人思想比较传统,他觉得种地养活自己才是正途,至于去给人做门客,怎么看都不靠谱。而且能做门客的都是有些本事的,他觉得自己儿子没那水平。

刘邦不愿放弃,在他一次次死缠烂打之下,刘太公最终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刘太公的想法很简单,让刘邦碰一次壁,对此事彻底死心,然后回家安心种地。

就这样,刘邦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去追寻他的梦想。当他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就听说信陵君已经战死了。

一下子,刘邦突然不知所措。他的梦想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当然,他都出来了,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回去。后来一番打听,得知魏国的外黄县令张耳,曾经在信陵君手下当过门客。此时张耳正在效仿信陵君,广招门客。

对于刘邦来说,既然见不到信陵君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去见见张耳吧。

等她见到张耳的时候,已经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刘邦和张耳一见如故,刘邦被张耳的见识、才能所折服,成了张耳的小迷弟。而张耳觉得这个年轻人看问题见解独到,对自己又很崇拜,于是也尽力培养他。

在张耳这里,刘邦练就了一身功夫,学到了很多谋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他得以站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同时刘邦也得以结交张耳,张耳在后来楚汉争霸时期,也帮到了刘邦。

而早年的读书生涯和求学经历,则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张良之所以愿意追随刘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他说什么,刘邦都一点就通。而换做其他人,基本上对牛弹琴了。张良觉得刘邦是自己的知音。

这样看来,刘邦年轻时候的这段经历,作用还是很大的。

亭长,不是那么好当的

秦灭魏后,刘邦和张耳只得各奔东西。刘邦回到了老家丰邑。不过刘邦依然不愿安心种地,大概是在外面长了见识,他总想做点大事,但是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刘太公为此没少训斥刘邦,然而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秦朝建立后,采用郡县制,要在丰邑设立亭,需要招募一批亭长。虽然亭长只能算吏,但是秦朝的吏和后来的吏不是一回事。秦朝其实有点官吏不分的,秦朝的吏按照后世标准,其实就是更低阶的官。吏的下面还有一批手下的。

比如亭长,虽说是吏,但是有自己的办公室,还有几十个到上百个手下。毕竟亭长要负责对付盗贼的,手下每一批人怎么行?

也正是因此,秦朝对亭长的人选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有一定家资;其次,要身手不错;最后,还要能识文断字。

这么一番筛选下来,整个丰邑也找不到几个人了。毕竟亭长的工作有一定危险,有家资的人谁愿意以身犯险?

刘太公看刘邦整天宅家里,无所事事,就打发他去应聘亭长了。刘邦各方面都满足要求,很顺利地被录取,成为了泗水亭长。

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当上亭长后,每天不是好好工作。反而整天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更是长期赖在酒馆。刘邦喜欢喝酒,但是又没钱,只得先欠着。倒是老板娘会做人,每年过完都把欠条一笔勾销。

其实,刘邦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在古代,酒馆是个什么地方?那就是消息的聚集地,只要在酒馆里,就能知道当地大大小小的消息。亭长拥有维护一方的职责,因此掌握各种消息很重要。

而经常和三教九流混在一起,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消息,及时了解有没有可疑的外人到来。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掌握本地人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这些人都能派上用场的。

当然,刘邦对自己的同僚乃至上司也很热情,萧何、曹参都和他成了至交好友。

在做亭长的这一时期,他培养了人脉,掌握了丰邑的人才情况。这些对于他将来起兵反秦,意义重大。毕竟他起家,靠的就是丰邑的这些旧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做亭长期间,终于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做皇帝。

有一年,他替县令跑腿,去秦朝都城咸阳汇报工作。到达咸阳城的时候,恰好遇到秦始皇出行。

刘邦看着秦始皇华丽的车队,不由得感叹道:“大丈夫生当如此。”吓得他的同伴赶紧捂住他的嘴,生怕他祸从口出,拖累了大家。

此后,刘邦开始琢磨如何积累势力,同时等待实现梦想的时机来临。

丢了铁饭碗,未必不是好事

刘邦在当上亭长多年以后,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建皇陵。

结果在途中,不断有人逃跑。刘邦一琢磨,照这样下去,怕是行程还未过半,人就要跑光了。秦法严苛,到时候他的麻烦就大了。

不过刘邦这人不拘一格,干脆叫来剩下的囚徒,对他们说:“你们干脆都跑了吧,以后各找各妈。”

囚徒大多是些实在人,有人问道:“我们都跑了,大人怎么办?”

刘邦想了想,答道:“丰邑肯定是回不去了,我也只能找个山头落草为寇了。”

众人闻言,齐声说道:“我等并非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大人对我等有救命之恩,我等愿追随大人。”

刘邦也不客气,立刻将他们扶起:“好说好说,大家以后都是兄弟了。以后没有什么大人,我年纪比较大,你们喊我一声大哥不吃亏。”

“大哥。”众人齐声高呼道。

刘邦做事很有原则,穷苦人家不劫,衙门的人他也不劫,他们劫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富户。加上他乐善好施,丰邑的一些年轻人都很仰慕他,纷纷投奔他。

因为此事,刘邦从秦朝的亭长变成了朝廷的要犯。他的妻子吕雉受到牵连,被县令关了起来。后来还是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恢复自由。

而刘邦虽然因此丢了铁饭碗,但是他有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而且她在丰邑的声望不减反增。这些都为他日后起兵反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四方响应。刘邦见时机成熟,便在萧何、曹参、樊哙的帮助下,夺取丰邑,正式起兵。沛县百姓纷纷响应,刘邦很快便夺下沛县,自称沛公。他的人生由此正式开始。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刘邦这么个“好吃懒做”且出身低微的人,最终能够击败一个个强敌,建立汉朝。那是因为,刘邦这人没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他此前几十年的积累,已经让他能够击败当时95%的竞争者。

在所有人中,也就项羽能和刘邦旗鼓相当。可惜项羽有勇无谋,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这才是刘邦成功的秘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3/586176.html

“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的相关文章

徐达和常遇春都只是农民出身,为何打仗这么猛?

徐达和常遇春都只是农民出身,为何打仗这么猛?

徐达和常遇春都只是农民出身,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为何打仗这么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徐达小的时候家中贫寒,没有食物,他只好自己跑到土地里去刨食吃。这也锻炼了他刚毅果决的性格,他因为常年的饥饿身材瘦弱,但因为受尽了元朝官吏的欺侮,不甘...

华雄在连杀四将的时候 曹操为什么不让手下人出战

华雄在连杀四将的时候 曹操为什么不让手下人出战

华雄连斩四将猖狂至极,为何曹操不让手下猛将出战?他在害怕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事实上,面对嚣张猖狂的华雄,曹操之所以不让手下出战,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嚣张的华雄董卓篡夺东汉大权后,惹得众人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准备讨伐董卓,这可把...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对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张彦远留下了哪些作品?记载了哪些内容?

张彦远留下了哪些作品?记载了哪些内容?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

冯胜是什么人?朱元璋为何容不下他?

冯胜是什么人?朱元璋为何容不下他?

冯胜,郢国公冯国用的弟弟,明朝开国名将。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开始,陆续封赏了一批功臣,其中,有九位功臣封了国公的爵位(死后最封国公爵位的不计)。这九位公爵被朱元璋干掉了四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

荀彧作为汉朝最后一位忠臣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荀彧

荀彧作为汉朝最后一位忠臣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荀彧

对荀彧是汉朝最后1位忠臣,曹操为什么要杀害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次早朝上,曹操提出:要晋爵魏王。群臣一片沉默,献帝看向鸦雀无声的朝堂,内心一片冰凉。荀彧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出来,面向同僚骂道:“衮衮诸公,汉臣,一片枯木败草,无一骨节矣!”当着文武百官,荀彧反对...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补任太庙斋郎、太子校书。后汉时期,进士及第,授秘书郎,累迁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世宗时期,出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建立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