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向儿子交代4件事,在他死后,竟然全部得到了应验
1375年,大明朝堂之上,刘伯温忽感身体不适。恐“有辱圣威”,他一直强撑着,然而一个踉跄,还是引来了朱元璋的注意。
“将刘丞相搀下去,好生照料。”朱元璋下令道。
次日,一直与刘伯温作对的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授权下带着太医前来探望。
谁知道,在吃了太医给的方子后,刘伯温的身体状况竟越来越差,甚至有日薄西山之势。
但几日后,他还是强撑着前往宫中,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让他感到伤心的是,自己辅佐朱元璋半辈子,对方得知自己身体每况日下时的反应竟有些冷冰冰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伯温心寒地想到,他也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朱元璋所必须需要的人了。
这一年四月,刘伯温去世。
因为“预测”和“推演”能力而闻名于世的刘伯温,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发动了自己的这个“功力”,给后代留下了四条遗言,而多年后,这四条遗言竟真的应验了。
治国之术,全数上缴
临终之前,刘伯温让儿子们拿来一本名为《郁离子》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他这一生关于治国安民的总结。
据说,在刘伯温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时常想要拿到这本书,但出于种种原因,刘伯温一直没给。而他临死之前,害怕朱元璋因为这件事而刁难他的后代,便嘱咐千万要把这本书交出来。
不仅如此,由于自己的“预测”能力一直让朱元璋既喜欢又忌惮,所以他嘱咐后代,要将家中所有有关占卜的书籍也一并呈上,并且要求后世子孙,不许再学习相关内容。
除此之外,他还让儿子在呈上这些书籍的时候,带上一筐活鱼,并且再三嘱咐,一定要按自己说的去做。
刘伯温离世后,刘氏兄弟马不停蹄地将这两件东西呈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一看便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筐中的鱼代表的其实就是刘伯温自己,他对朱元璋表明忠心,意思是自己就是这条鱼,离了筐便活不下去,自己对朱元璋那是忠心耿耿。
也正是因此,他希望朱元璋能够看在这份忠心的份上,善待他的后代。
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两个儿子下场并不算很好,但是一直到明朝灭亡,刘氏这一脉都没有完全绝后,大多还是在官场上,尽管起起伏伏。
联想到那么多被抄家的大家族,这个结局也让人不得不赞叹刘伯温的智慧。
为人处世,小心谨慎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天赋好,几乎继承了刘伯温的衣钵。然而越是这样,刘伯温越是不放心,因为他深知,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警惕的人。
他在临终之前告诉刘璟,做事一定要万分小心。刘璟闻言,心中也知晓皇族朱氏的性格,于是一直谨言慎行。
刘伯温去世多年后,朱元璋看中刘璟的才能,邀他承袭刘伯温的爵位。
刘璟则表示,长兄还在,理应他来继承。
这般谦逊的说辞让朱元璋十分高兴,欢欢喜喜地将爵位给了刘璟的大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靖难之役”展开,刘璟自然站在“正统”建文帝这边。
然而面对朱棣的不断挑衅,刘璟多次上书,但建文帝均为采纳。
后来朱棣继位,想到刘璟的才能,便想将他召来。谁知道这刘璟展现出了他爹刘伯温年轻时那“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态度,直接拒绝面圣。
这下简直是捅了老虎 *** 了,更离奇的是,朱棣将他绑来之后,他竟直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最终,刘璟的结局是在监狱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一来,刘伯温当初的担心也算是应验了。
胡惟庸卒,遗言现世
胡惟庸和刘伯温是真的不对付。朝堂之上,刘伯温更是常常揭露胡惟庸的不是,因此被胡惟庸十分痛恨。
刘伯温还在世之时,胡惟庸就希望他不要再回朝堂。
一是害怕刘伯温总是揭自己的短;二是害怕以刘伯温的才能,分分钟可以取代自己的地位。
等到刘伯温生病后,胡惟庸带领的太医所开的方子又让刘伯温的病情加重,因此刘伯温对他十分警惕。
未免自己的临终之言被胡惟庸拿去大加异化,所以刘伯温临终时再三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等到胡惟庸去世之后,才可以将自己的遗言告知朱元璋,并且为了保险起见,一定要亲自面圣诉说。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举动,才没有让自己对朱元璋最后的劝谏变了味。
等待时机,光宗耀祖
“刘氏宗族”从第九代开始,会有一位人物出现。这也是刘伯温临终前的一句遗言。
正是因为这句遗言,刘氏子孙丝毫不敢懈怠。尽管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位能够光宗耀祖的人物会出现。但是他们始终铭记,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才能够让家族有足够的能力承接这一位“奇才”。
百年光阴一晃就过,九代之后果然出现了一个人物:刘瑜。
刘瑜少年成名,对古文化十分痴迷,更是研究了很多刘伯温相关的资料。
当然,这样的能力还不足以让众人叹服。他的“预测”能力才是让众人一下子回归到了当初那个感觉之中的关键。
据悉,由于多年来对史书和天象的研究,他居然在一次自然突发事件之前预测到了,并且成功让周围的百姓、牲畜全部撤离。
这件事让他一举成名,此后朝堂之上更是不乏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和独树一帜的观点。
刘瑜的存在,让刘伯温的后代更加坚信,刘家必定不缺人才,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脚踏实地,等待机会。
刘伯温的“预测”能力其实都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学习的是他那样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我们无法决定我们是否是天才,但是却有办法决定我们是否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