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猴哥,从来不是咱老中人?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最近有一款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Steam上线,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国产3A大作”又有“中国文化成功出海”“中国软实力体现”的噱头,一上线就受到市场追捧,同时在线人数排在steam平台上总榜第二,单机游戏之一。
◇ 图为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孙悟空的形象
随着这款游戏的话题持续霸榜热搜,不仅游戏主要取景地山西上了热搜,就连对《西游记》原著细节的讨论也成了热点。而说到《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应该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多少人还在蹒跚学步看的之一本图画书就是“三打白骨精”,之一部动画片就是《大闹天空》《西游记》,同时孙悟空的知名度还远播海外,日本漫画家鸟山明的代表作《七龙珠》的主人公就叫孙悟空。
◇ 图为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孙悟空
随着现代相关神魔小说,影视动画的广泛传播,在如今大众的印象里孙悟空就是本领神通广大,性格嫉恶如仇,长相毛脸雷公嘴的形象。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孙悟空是什么形象?又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来说他的名字,有人说孙悟空姓孙是因为石猴的身份,也有学者考证在真实历史中,玄奘法师西行偷渡取经的时候曾经收了一个胡僧石磐陀为徒,这个胡僧曾护送过玄奘法师一段西行之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玄奘和这位胡僧徒弟的画像,画像中胡僧就是猴子的形象,而随着民间传播过程中“胡僧”也被人叫成了“猢狲”。
◇ 图为敦煌壁画里的猴子形象即石磐陀
而悟空这样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则大概率来自一位古代高僧,唐代有一位法师的法号就叫“悟空”,其本名叫车奉朝,当他还是一位凡夫俗子时曾跟随使团出使印度。到了印度不久后便患了重病,无法与使团东归只得暂时在印度居住,在当地僧人的影响下,他选择皈依佛门并获得法号悟空,此后开始了四处游历。直到789年才回到长安,前后历时39年,途经58国,并在新疆与于阗佛僧戒法合作,翻译了他从印度带回的《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回到长安后,悟空被封为壮武将军,并将旅行见闻整理成册,今天《高僧经》内还有部分内容。由于789年已经是中唐时期,唐朝不仅失去了河西走廊连长安都时刻处在吐蕃人的威胁之下,更不用提派僧人到 *** 学佛,因而高僧悟空就成了有史可考的唐代最后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僧人。
◇ 图为陕西泾阳悟空禅师塔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自南宋时期出版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孙悟空的前身。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化身为白衣秀士,主动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此后唐僧一行七人,经过十几个国度,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修成正果。这个故事中的猴行者经历了偷蟠桃、发配花果山、西天取经、归来成佛几件事,为后来孙悟空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 图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书影
不过猴行者的外貌与今天的孙悟空有很大出入,猴行者全程以人的形象参与取经事务,学问很大,到处吟诗,文质彬彬,这个形象和猴子没有太多联系。不过这部《诗话》可能有众多创作者,导致猴行者的性格不够统一,在唐僧一行人被白虎精盯上后,猴行者凭借智慧与本领屡屡化险为夷,最后变成一块大石头钻进对手的肚子里,让白虎精死于胃穿孔。
后来这场大战的情节被吴承恩拿去,成为“三打白骨精”的素材。然而面对白虎精他有这等能耐,可一行人到了西天后,因为如来佛住的鸡足山阻山隔水,无法前往,猴行者提出全体取经人望山跪下,虔心祷告,齐声恸哭,才求得真经,用哭的方式求别人,咋看也不像英雄好汉。另外猴行者在取经之前曾经因为偷蟠桃被判三千大板,发配花果山,后来唐僧一行人再次经过西王母池,唐僧让他再去偷桃时,猴行者却连连拒绝,说再也不敢嘴馋动歪心眼,这样的性格和后来的孙悟空格格不入,不得不说是早期西游作品中的一大硬伤。
◇ 图为《杂剧西游记》
随着元代杂剧逐渐丰富发展,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杂剧《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开始出现,这些杂剧中开始有一头黑猪精给孙悟空打下手,也就是猪八戒。而孙悟空的形象开始从人变成猴,并且有了“筋斗云”“三头六臂”等本领,也有了金箍棒做武器。人物的性格也比宋朝的话本少了很多矛盾点,然而杂剧中孙悟空的反抗性格,还有很大局限性,在他身上残留的妖性还比较浓。比如当唐僧把他从花果山下救出后,已经拜为老师,但他看到唐僧肥胖便动了妖性,背着唐僧说:“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幸亏观音及时出现念一个紧箍咒才救下唐僧一命。
同时,他虽然是猴,但人性不改,很黄很暴力。见到漂亮姑娘就想占为己有,在取经之前就抢了一个国家的公主当妻子,在偷蟠桃的时候他还不忘给自己妻子顺一件衣服。后来西天取经过女人国时,被美女缠住,便起了凡心,多亏了唐僧关键时刻念咒才让他守住了戒律。再比如过火焰山时,听说铁扇公主的美貌,就打听她有没有丈夫,发现铁扇公主漂亮后更是色心大动,反复纠缠要与她婚配,生一窝猴子,正是他满嘴骚话才让铁扇公主发怒,不肯借给扇子,和后来的《西游记》相比,杂剧中唐僧师徒遭遇的苦难更多是这泼猴自己作出来的。而就是这样孙悟空,面对天兵天将却完全换了副面孔,被抓后马上磕头求饶改过自新,可能是吴承恩老爷子觉得这样的猴子太窝囊,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进行了很多美化处理,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形象。
◇ 图为印度神猴哈奴曼
至于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是谁,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在民国时期鲁迅就曾给胡适写信,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受到中国民间传说,尤其是《山海经》中的水妖无支祁的影响。而胡适回信表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个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演化过来的,在《罗摩衍那》中有一个神猴名曰哈奴曼,有腾云驾雾一日千里的本事,还力大无穷能把喜马拉雅山背起来走,并且二者都闹过神仙住的园林,今天在福建等地还有关于哈努曼的石碑像,造型确实和孙悟空太像了,这些相似性不由得引发了人们对孙悟空原型的猜测。
◇ 图为泰国特色的“行者爷”塑像
无论是本土说还是外来说,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看,有相似之处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不是奇怪的事。各国史诗都喜欢放大人与天的矛盾,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曾闹过天堂,希腊神话中的人间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也搅和过天界,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似乎都有共同点。
比如就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既不是简单照搬,也不是生硬模仿,而是对印度文化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文学特点的神猴。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时间的流逝中,有相同经历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会有融合的迹象,而随着外来形象和本土形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民间作者也不管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是否是本土还是外来的,取百家所长,不断丰富笔下的人物形象,最终在文学作品中定型。总之,不管这泼猴是印度的,还是国产的,在文化交流下产生出来这么一个孙悟空的经典形象,咱们后人也托老祖宗的福靠孙悟空吃上饭,怎么说都是孙行者的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