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上,那两根长翅究竟是干嘛的?为何就连宋朝皇帝也要戴?
宋朝官帽跟其他朝代比起来都要特殊,也特别好认,就算不是历史学专家,看到那
两根长长的翅膀
,也能猜到,这是宋朝的。
事实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长翅帽
,长长的翅膀,很形象。
说起来,这个帽子还
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发明的
呢,而他发明这个帽子的理由也很有意思——
防止官员交头接耳。
听上去似乎有点像老师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
但其实赵匡胤的目的并没有这么单纯。
而这个帽子发明出来,也跟他多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
草根皇帝
北宋初年,寒风掠过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宫廷深处,皇宫内的侍卫紧紧包裹着身上的厚氅,竭力抵御寒意,早已列队的大臣们低声寒暄着,一边等待着早朝的开始。
大殿上空寂冷清,晨光未透,宫殿的金顶显得有些阴郁。
此时,北宋的统治已经初具规模,赵匡胤的天下也渐渐稳固,但他心中隐隐感到不安,总觉得自己掌控的局势并不如表面那般平静。
赵匡胤从一名武将到“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深知朝中权臣结党的威胁。
他曾在五代的乱世中见证过无数次权臣篡位的历史惨剧,尤其是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得位后,他时刻谨慎,担心这些文官、武将们会如他一样觊觎大权。
虽然大宋立国之初,赵匡胤致力于削弱武将的权力,以文官治国,但对于朝中文官的言行举止,他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
官帽的变革
北宋开国伊始,朝廷中的礼仪制度、官服规范都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官员们
戴的依然是“幞头”——一种以丝绸制成的帽子,左右延展出两条柔软的布带。
这种帽子自唐代以来,一直象征着官员的身份,文武百官在朝堂上戴着它行走,显得颇为庄重。然而,在赵匡胤看来,这种软塌塌的幞头并不完全适合他的朝廷。
最重要的是,
每当早朝时,赵匡胤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眼见殿下的文官们总是三三两两地挨得很近,交头接耳。
他是个多疑的皇帝,说实话,历史上但凡有些功绩的皇帝应该都是多疑的,否则也做不到那个位置上去。
所以,看到几位重臣的脑袋凑在一起时,他不禁握紧了手中的龙杖,眉头微皱。
他讨厌这种事情脱离了自己控制的感觉。
尤其是,站在下首的,都是他昔日一起征战来的“兄弟”,那时,他还不是皇帝,还能跟他们一兄弟相处。
但如今,
他已经坐上了皇位,这个位置让他变成了一个多疑的人,他担心这些手下会因为权势背叛他,甚至是背地里合谋夺位。
这个位置,他坐的还不够稳,所以理所当然地有些草木皆兵,当看到大臣们走得太近时,他很不舒服。
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在公开场合不能直接发怒或斥责。
退朝后,他暗自琢磨对策,很快便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
传令工匠为官员们的纱帽加上长长的翅膀。
翅膀是用铁片或竹篾做成的,左右各伸出一尺多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长度不断被加长。
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赵匡胤通过这顶别具一格的帽子,
限制了官员们的交头接耳,因为戴上长翅帽后,想并排坐着私语变得极为不便。
久而久之,朝堂上的私语现象减少了,朝廷的严肃气氛也得到了维护。
宋朝的象征
这顶长翅帽不仅是官员们上朝时的象征性配饰,在正式场合也必须佩戴,长长的翅膀使得他们只能面对面交谈。
不少官员还因此养成了人多时“左顾右盼”的坏习惯,要问为什么?当然是害怕帽子被碰掉,到时候御前失仪,被处罚啊。
而这种微妙的细节,也成了辨别官员身份的标志,连普通百姓也能从官员的行为举止中窥见一二。
当然,带着这种帽子不方便的地方太多了,官员们肯定也不会满意,所以,
赵匡胤干脆自己也带,以示亲和。
皇帝带头,大臣们再不满也无话可说,否则就是对皇帝不满,对朝廷不满,严重了说,对大宋的统治不满。
不过,作为皇帝,他的这顶帽子的翅膀比普通大臣的更加宽大、挺拔,彰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这种官帽在日后的北宋历史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符号。
朝堂之上,大臣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意交谈,官帽上的长翅时刻提醒他们,皇帝的眼睛无处不在,权力的秩序不可逾越。
而随着宋朝的政治体制逐渐完善,官帽上的长翅逐渐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长翅越长的官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
多疑的皇帝
说起来,赵匡胤的多疑真的表现在方方面面,他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有名的
“杯酒释兵权”,
其实历史上他这样还不止一次。
据说,他刚登基的时候,特别担心那些对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将领们,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他认为历史上政权频频更迭,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君主无力控制地方权臣,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和军权,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赵匡胤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心以此策略稳固自己的统治。
961年,赵匡胤设宴,邀请了包括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位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赴席。
他在席间以轻松的语气表达了自己身为天子的“困扰”,说自己虽然已经当上了皇帝,但是还没有一个节度使时自在,他整天连个好觉都睡不安稳。
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其实意思也很明显,直白一点来说就是:
我这皇位坐的不稳啊,一天天的连个好觉都睡不了,就是防备着你们呢,识相的赶紧表个态。
他把一群手握重权的人叫来,说了这么一番话,傻子才听不明白。
搜易,当时,在场的几个将领们吓了一大跳,心里都在想,之前你当上皇帝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怎么就要卸磨杀驴了?
在场的的人都意识到,皇帝是在暗示他们的兵权可能对朝廷造成威胁。
偏偏赵匡胤还生怕他们听不懂,又继续说道,
假如有一天,有人披黄袍拥立你们为帝,纵使你们不愿反叛,也恐怕难以抵挡。
这句话直接是把话说到明面上了,一下子把将领们吓个半死,他们惶恐不安,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引出路。
这坏小子一听,目的这不就达到了嘛,然后他就
“好心”劝他们辞去兵权,回家安享富贵,过悠闲的生活。
他还说什么,人生短暂,不如趁早积累财富,购置房产,享受享受吧。
这话一说,谁敢不答应啊,众将领们都演得感激涕零,称赞皇帝体恤他们的处境,次日纷纷上表辞官。
然而,
这并不是他之一次这么干。开宝二年,也就是969年,他又一次设宴,好家伙,故技重施,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这次,他的意思跟之前差不多,当时听了话的官员也当即领会,跪地请求辞官告老。
可惜有一个叫白重赞的听不懂,也不知是真听不懂还是装的,他对着皇帝历数自己过去的战功,期望得到赏识。
结果老赵一句,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就不用再提了,第二天,就把他的兵权收回来了。
尽管史书对“杯酒释兵权”具体情节的真实性存在一定质疑,认为设宴饮酒的场景或许是后人虚构,但这一故事依然广为流传。
有人认为,他这样是以人情攻心、避免了武力对抗,最终确保了宋朝政权的稳固与延续。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权谋艺术的经典之作,显示了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的高超政治手腕。
其实,从官帽再到这些小故事,都能看出他性格上的多疑。
不过,如今,时光流转,长翅官帽伴随着宋朝历代皇帝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大宋王朝不可或缺的官服装束。
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它背后的用意。
它的作用早已悄然改变,成了维系君臣秩序的一部分,也成了权力的隐喻。在这座大殿里,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永远是头顶翅膀最长的那个。
结语
长翅官帽,作为宋朝特有的官员装束,不仅在设计上具有极强的辨识度,更在宋代的政治和权力结构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它起初为防止官员在朝堂上窃窃私语,演变为皇帝通过服饰象征强化君臣秩序的工具,甚至成为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
赵匡胤的这一设计虽简单,却以象征性的方式成功控制了朝堂氛围,长翅的变化折射出宋朝权力与礼仪制度的深远影响。
即便连宋朝皇帝也佩戴此帽,标志着朝廷内外对权威的敬畏与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