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风云之赫鲁晓夫为什么下台
本文由战史编译公众号特约作者国内知名苏东问题研究家园晟提供,原文曾部分刊载于天涯煮酒论史板块,本号转载时根据最新相关资料对部分内容和图片进行了重新编辑和修订。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率领哈萨克 *** 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大。在大会随后的一中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苏共中央书记,奉命在书记处分管国防工业和航天工业。早在1955年3月担任哈萨克 *** 之一书记时,勃列日涅夫就已经开始参与领导苏联航天工业。1955年6月,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在哈萨克共和国克孜勒奥尔达州破土动工,于1957年5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举世闻名,在世界十大航天器发射场名列第三,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科研价值至今享誉全球。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不肯放手,每年向哈萨克斯坦支付1.15亿美元租金,独自享有对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使用权,租用期至2050年。拜科努尔航天中心至今仍是俄罗斯发射载人飞船的唯一基地,苏联解体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担负着俄罗斯航天发射任务的70%。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夜景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试验飞行。
苏共二十大会期的最后一天夜里,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顿时引起苏联政坛的混乱。1957年6月,以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为首的包括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等主席团委员在内的“倒赫集团”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提议罢免赫鲁晓夫,取消苏共中央之一书记职务,落实集体领导。经举手表决,主席团的11名委员以7比4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定。
赫鲁晓夫拒绝服从,他提出:自己是由中央委员会选举出来的之一书记,罢免需经过中央委员会全体表决,主席团无权罢免自己。就在这时,支持赫鲁晓夫的国防部长朱可夫出动空军的飞机,从全国各地接来中央委员,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和列宁格勒州委之一书记科兹洛夫等一大批中央委员要求紧急召开中央全会。
伴随在斯大林左右看似精诚团结的米高扬、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这些人在领袖亡故后相互征伐不断,展开了一系列残酷的政治斗争。
经过投票表决,全会否决了罢免赫鲁晓夫的提议,并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三人定为“反党集团”,将他们三人开除出主席团。勃列日涅夫等主席团候补委员递补为主席团委员。就这样,时年51岁的勃列日涅夫正式进入苏联更高领导层。
在1953年3月至1957年6月的一系列权力斗争中,赫鲁晓夫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957年的苏共中央六月全会充分显示了人心向背。大家再也不想回到“大清洗”的恐怖年代了,再也忍受不了“大清洗”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忝居高位、阻挠改革。
朱可夫元帅在1953年和1957年的两次六月政变中表现出他在军队中的惊人号召力,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则是军队不能干涉政治,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则是党指挥枪。朱可夫元帅当上国防部长后,经常对苏军政工制度发表不同意见,给人留下“枪指挥党”的口实。1957年10月,朱可夫出访南斯拉夫,赫鲁晓夫趁此机会,提议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了《关于改善军队中党的政治工作》的决定,解除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任命自己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老部下马林诺夫斯基继任国防部长。
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赫鲁晓夫、米高扬、苏斯洛夫在红场阅兵式上
赫鲁晓夫收揽军权之际,勃列日涅夫在职责范围内的航天工业领域为赫鲁晓夫带去了好消息。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之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个月后,苏联的第二颗卫星又被送上了太空。与前一次不同的是,此次发射搭载了一只名叫“莱卡”的小狗。这是为下一步发射载人航天器进入宇宙空间做准备。
1958年3月,布尔加宁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赫鲁晓夫接任。至此,赫鲁晓夫实现大权独揽。此后,赫鲁晓夫继续清扫反对过他的高级干部,无意间竟冲击了勃列日涅夫。1960年5月,伏罗希洛夫辞去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赫鲁晓夫指定勃列日涅夫接任,同时免去他的中央书记职务。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进入太空,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之一人。4月14日,已经荣任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勃列日涅夫主持仪式,为加加林佩带一枚列宁勋章和一枚苏联英雄金星勋章,代表国家表彰他的功绩。
就勃列日涅夫个人而言,他分管航天工作这几年,苏联航天事业突飞猛进、接连取得重大成果、在多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使他对航天工业产生了极大的偏好。在后来当政的18年中,他一直特别重视苏联在这一领域与美国的竞争,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的漩涡。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了苏联的大国地位,斯大林逝世后最初几年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一切让赫鲁晓夫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寻求自己从政道路的更高“巅峰”。
美国农业的发达让访美的赫鲁晓夫受到了 *** ,回国后赫鲁晓夫开始加大力度推广玉米种植,在 *** 强有力的推广下苏联全境包括寒冷地区都在一股脑的疯狂种植玉米。而苏联官员由于一味地讨好上级和应付检查,他们欺上瞒下,虚报产量,甚至胡作非为,把苏联农业生产搞得乌烟瘴气。梁赞州为了迎合赫鲁晓夫的畜牧业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就这样,疯狂的“大生产运动”愈演愈烈,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疯狂增长。由于各地强行推广玉米种植,而苏联的很多地方并不适合推广种植玉米,加上很多官员胡搞乱搞,所以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失败,很多地方的玉米甚至颗粒无收。这场失败的玉米运动,不仅没有使得苏联粮食产量获得增长,反而对苏联农业造成了重创,苏联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了。
1957年以后,赫鲁晓夫昏招频出,令国际国内人士大跌眼镜。1957年下令在全国各地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把隶属于中央的企业交给地方管辖,扩大各加盟国自 *** 。结果,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国家经济陷入混乱。1958年下令改组拖拉机站,将大型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农庄和农民负担急剧增大,濒临破产。1959年掀起“玉米运动”,违背苏联自然地理条件,推广种植玉米,结果造成粮食总产量减产。
赫鲁晓夫内政胡来的同时外交丑闻也不少。1958年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在美英法三国的强硬态度下虎头蛇尾,使苏联在国际社会威望受损。1960年率苏联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打桌子,扰乱会场秩序,在国际上传为笑柄。1961年修建柏林墙,制造第三次柏林危机,将世界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 。
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挥舞皮鞋
1961年,苏共召开二十二大,赫鲁晓夫主持大会通过了新 *** ,增加了“为体现党的领导机关经常更换成员的原则,在每次例行选举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主席团委员最多只能连任三届;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委和州委成员在例行选举时至少更换1/3”的内容。
这还了得?1957年6月,大家风尘仆仆地拥护你打倒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他们,就是不想回到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现在,你要用选票对大家“大清洗”,谁还为你打工?
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峰会上
1962年7月,赫鲁晓夫挑起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的结果是又一次对美国让步。苏联再次颜面尽失。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下令拆分地方党组织,建立所谓的“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致使地方官员的权力一分为二,行政管理也陷入混乱。加上赫鲁晓夫连年裁军,削减克格勃职能,导致军警部门对其十分不满。这些内政外交的不满意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尤其是中央高官和地方官员的不满意加在一块,终于酿成了一场新的、旨在推翻他的政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