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平经历简介 茅盾农村三部曲是什么?
茅盾简介:茅盾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茅盾农村三部曲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生平经历
一、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之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二、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之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三、怒斥编者
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
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
茅盾在信中举例说,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大小,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四、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
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五、爱情婚姻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
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
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之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
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
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茅盾农村三部曲是什么?
一、《春蚕》
《春蚕》是茅盾的小说作品,《春蚕》主要讲述了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
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茅盾用老通宝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反应了农民在黑暗社会里被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苦苦挣扎的景象。
二、《秋收》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 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
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
三、《残冬》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
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如何评价茅盾?
一、文艺影响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 *** 、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二、政治影响
茅盾是中国 *** 最早的党员之一,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党一起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了革命文艺队伍,反击了 *** 的文化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 *** 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茅盾不顾 *** 的压迫,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和 *** 对内战的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之一任主席,文化部的之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其目的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具有更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之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