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定都西安的缺点: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宋明不在西安建都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24)570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周都有高山为屏,建都绝佳之地,但周代、汉代、唐代,都曾迁至洛阳。以唐代为例,李世民在洛阳居住两年,李治在洛阳住了11年,李隆基住了10年,武则天直接迁都洛阳,后来4个唐朝皇帝也住了10余年(皇帝迁居洛阳,其实代表国都变化)。唐代之后,宋明更是不在西安建都。

问题在于:既然西安(古城长安)是建都绝佳之地,为何汉唐都曾迁都,宋明更是不在西安建都,背后到底有何真相?原因之一就记录在《食货志》中,只是食货志并非王侯将相历史,没有热血沸腾、阴谋诡计等等,只有活生生的真实生活,反而往往不被重视。

隋唐的逐粮天子

隋唐首都长安,位于号称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

简单计算可知,去掉其他用地,关中耕地面积并不多,因此能养活的人口有限。更为严峻的是,一旦关中发生水旱灾难,导致粮食歉收的话,那么粮食就会更加紧缺。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唐朝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关中4府41县,人口300万人,关中产出很难养活这么多人。

因为粮食长期不足,故有“长安米贵”的典故,又有“长安居,大不易”的说法。为了缓解长安粮食问题,不是太重要的部门,比如国子监,唐朝时就曾多次放假,让他们回家吃粮,减少长安负担。至于皇帝,则经常迁到洛阳办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都曾因此迁居洛阳,所以他们也被戏称为“逐粮天子”。

由于经常因粮迁居洛阳,皇帝也嫌烦,于是隋文帝一直想要迁都洛阳,隋炀帝在605年正式迁都洛阳。后来武则天的大周迁都洛阳,不单纯是政治原因,还有关中缺粮的客观因素。

唐朝的解决办法

看到上文,相信大家都会想,既然关中粮食不足,为何不从其他地方调运呢?的确,隋唐皇帝就是这么办的,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的是“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但问题是,天下水系并非天生相连,想要将其他地方水运到长安,必然需要畅通的运河。因此,这里就可以看到隋炀帝的伟大,他开通大运河,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大规模陆运粮食肯定不靠谱,原因在于消耗太大,最经济最效率的是水运。

为了京城粮食问题,唐朝皇帝伤透了脑筋,在隋炀帝大运河的基础上,不断疏浚大运河、渭河等,改进运输工具、手段,任命能臣干吏等。

最终,到唐玄宗时京城粮食问题才得到初步缓解,但也只是初步缓解,京城粮食依然紧张。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初年,河南尹李杰为水陆运使,采取水陆两路的办法,不计代价的运粮,每年向长安运输250万石。

然而,这是在关中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才能勉强缓解,一旦关中歉收,这种不计代价的运输依然不够。后来,唐玄宗时就曾爆发粮荒,朝廷拿出100万石,以“每升减于时价十文”来平抑京城粮价。

长安缺粮的原因

关中缺粮的原因,在于地方狭小,本身人口众多,兼之朝廷所在,又聚集一大批人,因此必然需要外运粮食。问题在于:既然唐朝全力运粮,为何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隋唐逐粮天子们,他们跑到洛阳办公,说明洛阳并不缺粮,洛阳到长安只有300多公里,且还有水道可以运输,为何不从洛阳大量运输粮食到长安?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问题就出在洛阳到长安的运输道路上。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杭州、终点是涿郡(北京),中心城市是洛阳,西安只是大运河沿黄河向西的延伸,具体可见下图。从洛阳到西安的延伸线,黄河水路非常难走(三门峡段难走),运粮效率极其不高。元朝因为定都北京,为了获取东南粮食,于是修造了京杭大运河,即从淮水直接北上到山东德州,而不是向西转向洛阳。

隋唐时期,通过杨广开通的大运河,将东南粮食源源不断的运抵洛阳,在洛阳聚集了大量粮食。上个世纪,在洛阳考古发现众多巨大的隋唐粮仓,印证了隋唐史书记载。然而,尽管相距不远,但因为水路不畅,粮食很难从洛阳运到长安,而陆路运输消耗过大,于是导致长安经常缺粮。最终,乃至以唐朝的国力,不计成本的运输,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与中国不同,西方历史上却总有“传奇”。据说古希腊是通过跨越地中海的国际贸易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但以从洛阳到长安运粮的难度来看,古希腊以海外贸易的方式满足200多个邦国的粮食需求很难让人相信(古希腊自身粮食产量极其有限,今天希腊依然如此),比如如何运输存储,如何分发到各国邦国,路上消耗如何?

粮食是国家的基础,沿着粮食这条线去看,很多历史大事件往往会得到更合理的解释。当长安总是面临缺粮问题,且以当时生产力无法彻底解决时,那么长安还是建都佳地吗?显然不可能了,毕竟负担实在太重了。当然,宋明不在长安建都还有其他原因,但总是缺粮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7539.html

“定都西安的缺点: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宋明不在西安建都” 的相关文章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赵恒是什么出身?历史上他与赵匡胤有何故事?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皇帝,在古代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非但如此,当上皇帝则可以言出法随、手握乾坤,而且可以拥有天底下最丰富的一手资源。皇权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所以那些为了皇权不惜君臣反目、骨肉相残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在古代,人...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上陈庆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陈庆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其实是两句童谣。童谣的内容是关于南梁名将陈庆之的故事,正是由于这两句童谣,陈庆之由此得了一个“白袍将军”的外号。这首童谣也让人们对这位将军产...

关羽当初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是受人指使的吗

关羽当初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是受人指使的吗

关羽为何突然发动襄樊之战?是受谁的指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做了两件轰动天下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当着孙吴使者诸葛瑾的面怒骂孙权:“吾虎女焉嫁犬子?”,随后关羽还冒了一句话,“如不看在丞相之面,立斩汝首!”,关羽这句话与他在白马...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皇叔有没有可能是假的,难道没人怀疑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在面见汉献帝时说道:“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后汉献帝命令手底下的人去查看族谱意外的发现论辈分刘备竟然还是自己的叔叔,从此“刘皇叔”这个...

有哪些与向敏中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向敏中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府人,北宋初年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向敏中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宾客,门庭寂...

能指挥张郃、徐晃,夏侯渊的权利有多大?

能指挥张郃、徐晃,夏侯渊的权利有多大?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是曹操的嫡系将领,深受曹操喜爱和重用,曹操委任夏侯渊为西部战线的军事统帅。然而,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因为轻敌被黄忠斩杀,有人说夏侯渊是无能之辈,但是,别忘了,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徐晃都是夏侯渊的部下,夏侯渊凭什么能指挥张郃、徐晃?他靠的是什...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对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要嘴含七粒米,死前嘴里含米有何用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一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到死都还在规划着蜀国的未来,电视剧三国演义把诸葛亮之死这一段拍的也是非常有神秘色彩,在诸葛亮最后一次讨伐魏国未能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