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玉山《大禹治水图》
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玉山《大禹治水图》
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玉山《大禹治水图》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办处的官员在大内太监的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进乐寿堂。他们一边丈量尺寸,一边还在小声讨论着,看来,是要摆放一件重要的物品。如此兴师动众,他们要摆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原来,这是一件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大禹治水图玉山,这件重五千多公斤的玉雕,至今仍被称为世界之最。
位于昆仑山脉的密勒塔山,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这件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开采已经很不容易,可是把重达五千多公斤的玉料运到万里之外的北京,路上还要跨越千山万水,就更是一件极难完成的任务。这块巨大的玉料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来到紫禁城。这块玉料就是人们所称的和田玉。
巍峨险峻的昆仑山,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终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美丽的和田玉大部分就静静地埋藏在这里。采自山上的大块玉料和源自水中的珍贵籽玉,使这里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宝地。每年七八月的时候,山洪暴发,把大量山石带到了白玉河的下游,其中的玉石经过年复一年的搬运、冲刷,最坚硬的部分幸存下来,留在了河床的两侧,形状与鹅卵石相似,表面十分光滑,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为玉中极品的籽玉。
玉的开采和运输由宫廷垄断,最美的玉石也由皇家专享。在一张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7年)新疆地区的春季进贡清单上,详细地记录了当年新疆地区玉料进贡的数量、种类和重量。其中仅这一次,就有和田贡玉七十九块,叶尔羌河贡玉九十五块,总重量达五百多斤。驻疆大臣每年春秋至少两次将玉料运至京城,乾隆时,每年至少会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从和田送到京城,多时还能达到一万多斤。充足的玉料使宫廷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
当时,紫禁城养心殿的造办处里,有一个被称作玉作的机构,每天会有四名到五名玉工在这里为皇帝雕玉。这个部门最早成立于清顺治初年。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对玉器的需求增加,在紫禁城又建了一个如意馆,里面也有工匠雕玉。许多乾隆时期的玉器精品就出自这两个地方。清朝末年,一个叫唐荣祚的人写过一本《玉说》,书中的玉作图把清朝皇家制玉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那件来自新疆密勒塔山的巨型玉料,到达紫禁城后,并没有结束它的行程,因为它的雕制不在这座宫殿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当时,宫廷里如果有大型玉件或雕玉繁忙时,会把玉料送到苏州、扬州 *** ,那里是当时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又有久远的玉作传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制玉基地。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还以雕玉而闻名。
乾隆时期的扬州,雕工精巧达到极致,市场上曾经出现大量玲珑剔透的玉器,做工繁复。它们被当作贡品进贡给皇上,结果,遭到乾隆皇帝的严厉批评,并下谕旨,禁止再镂雕这类玉器,因为容器镂空之后就没什么用处,既不是容器,通体玲珑的玉质的美也就完全消失了。
这道谕旨很切中当时玉器制造的奢华风气。现存的一件青玉六出戟有盖匜,是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精品。它是依照乾隆的指示制造的一件返璞归真的器物。
当那块巨大的玉料经水路,用了三个月被运到扬州后,乾隆皇帝特为这块玉石写下一段文字,意思是:用这块巨大的珍宝来弘扬古代大禹治水的事迹,这不是仅仅满足感官享受的玩物可以比拟的。
这件仿宋人名画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扬州经过六年才雕琢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运回北京,以后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的乐寿堂。《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不包括底座),宽96厘米,重约5300多公斤,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这件故宫的至宝从和田运到北京,再从北京往返扬州,到最后完成时,前后历经十年,耗费数十万人工,花费的银两无法计算。
乾隆年间,是紫禁城宫廷玉器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时期的玉雕大多体大厚重,造型整齐对称,创造了独有的皇家气派,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所以,西方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直接称清代玉器为“乾隆玉”。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