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了”?让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
自古以来,黄河就像一条贪婪的怪兽,时而温顺缓流,时而狰狞咆哮,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每到雨季,滚滚洪水就会凶猛地决堤而出,卷走一切挡路的东西。
无数村落顷刻间被吞没在汹涌的洪流之中,村民们惊恐万状,有的拼命逃命,有的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哭喊,有的默默看着家园被洪水吞噬,眼中充满绝望的神情。
洪水退去后,原本青翠的田野上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泥泞,村民们赖以为生的农作物尽数被毁。曾经的庄稼地上满是泥沙和残垣断壁,村民们望着家园化为一片废墟,无不怀着沉痛绝望的心情,只能重新开始艰难的重建之路。
历史一再重演,治理黄河流域已成为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顽疾。黄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给无数沿岸子民带来了生灵涂炭的浩劫,这条母亲河就像有着另一张嗜血的狰狞面孔。
&34;一声巨响,潺潺的流水声猛然变成汹涌的洪流,西安渭河两岸数万民众惊慌失措,不知所措。2003年这场特大暴雨来势汹汹,狂风暴雨砰砰直击,黄河水位节节攀升,终于决堤泛滥成灾。
&34;一位六旬老人痛哭流涕,眼看数十年辛勤劳作才修建的家园就这样在洪水中化作空气,片甲不留。
不远处,一对母子相拥而泣,母亲用颤抖的手紧紧护着女儿,不住地安抚,却也满脸绝望的神情。救援人员赶到时,残酷的一幕幕已然上演——生命和财产在狂暴的洪水中消失无踪。
灾后,西安民众对曾被寄予厚望的三门峡大坝彻底失去了信心。&34;一位满身泥浆的农民气愤地说,脸上满是愤怒和无助,&34;事实上,2003年并非之一次,三门峡大坝因蓄水导致上游渭河水位陡涨而备受诟病,西安人对它的不满已是积怨已久。
追溯到上个世纪,治理龙凤黄河早已成为一道世纪难题。民国时期,一位名叫李仪祉的水利专家曾向蒋介石建议,在黄河中下游修建一座大坝来拦阻洪水肆虐。
然而,战火纷飞,国家陷入动荡,这个设想只能被搁浅下来。1938年,为阻挡日军进攻,蒋介石一气之下令手下炸开了阻挡黄河水的花园口大堤。
谁也万万没有想到,滔滔黄河水就这样泛滥成灾,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看着家园遭到重创,百姓们痛不欲生,有的跪地痛哭,有的呆坐发愣,眼神黯淡无光。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深知黄河水患之祸根重重,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难题。经过多方考察和听取苏联顾问的建议,三门峡地区最终被确定为修建大坝的选址。
三门峡被选为修建大坝的地点,绝非偶然。中国工程师们在这里进行了反复勘察和论证。三门峡正好位于黄河支流纷至沓来的交汇处,因此在这里拦阻河水,可以更大限度克服来自各支流的洪峰威胁。
更重要的是,三门峡独特的地质条件堪称天作之合。这里遍布坚硬无比的黄岗岩,比其他地方的岩石更加耐冲蚀,正适合大坝的修建。
工程师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对岩石的承载能力做了一系列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坚如钢铁的岩石足以承受住万吨黄河泥沙的冲刷。
工程刚开工,工人们就瞬间领会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在三门峡炎热干燥的天气里,他们冒着酷暑,清理掉一块块松动的岩石,以确保地基牢固。
有的工人被烈日晒得头昏眼花,但看着工地上临时搭建的几间窑洞,他们又几乎能预见到大坝完工时雄伟壮丽的景象。
为保证工程质量,工人们还采取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混凝土浇筑工艺。每到深夜,都会从附近一座水泥厂源源不断运来新的混凝土,然后倾泻到模板中。
工人们唯恐混凝土凝固太快,所以轮班作业,一刻不停地用铁锹来回翻拌。随着工期一天天推移,大坝渐渐拔地而起,宛如一座人工丘陵横亘于黄河之上,气势万钧。
每当凝视着日渐成型的大坝,工人们无不激动万分,因为这就是他们用双手为家乡和国家筑起的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
人们最担心的还是泥沙淤积问题,这在黄河流域向来是个梗阻。工程师们没有止步于清理底部淤泥那么简单,而是开凿了全世界容积更大的清淤洞,并用混凝土将河床全面加固,确保水库不会被泥沙堵死。
就这样,在无数工人和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下,耗资40亿元,历时4年的三门峡大坝终于在1960年全面建成,成为世界工程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