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从一样到不一样:授人以渔的《归去来》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7-16)250

顾名思义,既然顾农先生的《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谈的是“不一样的陶渊明”,那么就当然有一个“一样”的陶渊明。换言之,作者心中有一个靶子,也就是大家司空见惯的陶渊明形象,或者说“神坛”上的陶渊明。无论是隐逸潇洒陶渊明,还是忠于东晋的陶渊明,都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尤其是在两者结合之后,陶渊明就“成了近乎神坛上的人物”。于是,作者的任务就是把陶渊明请下神坛,正如引言所说——“只有把陶渊明请下神坛,而自己则站起来平视这位大诗人,才能看清他的优异之处,才能真正懂得他”。

顾农著《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中华书局,2023年7月

将历史中高高在上的人物请下神坛或是“去圣化”,这是近年来颇为盛行的一种治学态度。周志文先生的《阳明学十讲》也主张去圣才得真阳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倾向,同时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逻辑。这一倾向的基本逻辑是历代对陶渊明的建构是失真的,从而我们对陶渊明的解读就成为了对历代学者的一种挑战,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解读的陶渊明才是“真正”的。因此,“归去来”的不仅是陶渊明本人,也是陶渊明的形象,更是陶渊明读者的心态。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归去来》的意义在于“渔”而不是“鱼”,它绝不是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用同样的 *** ,我们也许还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杜子美或是不一样的苏东坡……

作为一种 *** ,必须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何才可能“真正懂得”陶渊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归去来》将陶渊明分成了两部分: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诗文思想。这样的区分之中蕴含着不同的 *** 论。对于前者,需要凭借相对客观的史料;而对于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观的解读。这对《归去来》的读者提出了颇高的要求,读者们必须对文学史料研究和文本解读分析的区别怀有自觉,如此方能理解《归去来》分成上下卷的苦心,因为上下两个部分都体现了作者的 *** 论,而抓住他的 *** 论,才是得到了“渔”。

在讲述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过程中,顾农强调了“以诗补史”的 *** 。“以诗补史”是明清以来黄宗羲、钱谦益等人的主张。顾农在介绍陶渊明初仕之时正式地提出了“以诗补史”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相信文学——尤其是自述性文学——的客观性和可信性。无论是对于陶渊明归隐之动机与归隐后生活的探讨,其实都是陶渊明诗文与其他史料相结合后分析的结果。尤其是作者重点反驳的“忠愤说”,更是离不开对《咏三良》等陶诗的解读。事实上,对陶渊明忠于晋朝的问题,梁启超、李长之等人早已作了反驳,顾农的独特性在于凸显了前人对陶诗“过度诠释”可能带来的严重问题,提醒读者“以诗补史”需要注意尺度。举例来说,《拟古》其九中的“忽值山河改”“只不过是描写地形地貌的变化”,而不一定要引申为改朝换代。

“归”于原作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对陶渊明诗文思想的阐发之中,顾农的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他对陶诗的解读 *** :“陶渊明有些诗其实是不看专家的注释或分析还好,看了反而觉得更糊涂的。这里只好采取……自己来做主的大胆策略,直接面对原作。这时没有中介也许更好些。”“自己来做主”是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宣言,完全符合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所说的由读者自己给文本带去意义的主张。但是,读者也许会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何自己比中介更接近真正的陶渊明?或者说,前人解读的缺陷在哪里?顾农指出了原因:“前人解说陶诗有一种带规律性的有趣现象,就是凡遇到他不大弄得懂的作品或其中某些部分,就往当时的政治上拉……”以《蜡日》为例,清人认为“风雪送余运”意味着东晋已终而刘宋方兴,而在顾农看来,这就是一首记录当时风俗的诗歌罢了。将政治因素与诗歌脱离,陶渊明身上的“忠愤”色彩就会脱落,“一样”的陶渊明也就变成了“不一样”的陶渊明。

当然,《归去来》的“渔”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都接受了“不一样”的陶渊明形象,那么“不一样”是不是就成为了“一样”,若是如此,还会不会有其他“不一样”的出现?有此疑惑的读者也许是过度解读了“不一样”三个字。就当代学者来说,绝大多数的解读是不可能完全全新的,“不一样”并不是彻底否定了“一样”,而是对前人的“一样”做出适当的调整。就《感士不遇赋》来说,顾农就认为晚清刘熙载的评论最为中肯。正是在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中,陶渊明的形象将会持续地“不一样”下去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1790.html

“从一样到不一样:授人以渔的《归去来》”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曹爽为何没有斗过司马懿?是条件不行吗?

历史上曹爽为何没有斗过司马懿?是条件不行吗?

发生于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变”,是曹魏时期政坛的一大转折点,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其实,曹爽是有绝对把握打败司马懿的。他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曹爽手中有天子。有天子多重要啊!当年他的老祖宗曹操能够在各路诸侯中耀武扬威,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3位皇子,为什么还要殉葬?其实阿巴亥本身没什么罪过,但是她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宠幸,这就是最大的过错。皇太极容不下她,她就得死。一、阿巴亥得宠,可能掌握遗嘱。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努尔哈赤年老以后,一直是阿巴亥陪在他身边。由此可见,阿巴亥相当受宠。本来这也没啥,老皇帝都喜欢小媳妇儿...

刘放在曹魏是什么地位?他支持曹丕篡汉的原因是什么

刘放在曹魏是什么地位?他支持曹丕篡汉的原因是什么

刘放,字子弃,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西乡侯刘容的后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违背汉朝祖制,迫使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更是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刘放身为汉朝宗室后裔与东汉重臣,为何对曹操与曹丕的僭越之举表示支持而...

三国曹操五子良将的结局如何?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三国曹操五子良将的结局如何?有哪些人得以善终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魏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五位战将,每一位统兵打仗都是响当当的,都能独当一面,在演义中,五子中除了于禁兵败羞愤而死,剩下四位都是中箭而死,分别是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而在正史中,只有张郃中箭而死,剩下的几位...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三国时期东吴学者,是个文武全才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对为何张辽在曹操军中人缘很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辽在曹操阵营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第一,他不是曹操的元从旧部,也就是说张辽不是一开始就跟着曹操的而是在曹操攻灭吕布之后投降过来的;第二,曹操的军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大将之手,外姓大将除了极个别的人...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初,他麾下的重要谋臣姚广孝曾经嘱托称:“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文臣,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将来入主南京之后,一定要留下他的性命。如...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情自此成为千古美谈。 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汉昭烈皇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备死前,有过托孤,受委托人是诸葛亮和李严。“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次托孤在后世有很多解读,也有很多争议。其中一个争议是,刘备选择托孤的人选中,为何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