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葬礼“瓦罐坟”有多残忍?亲送60老母入坟,每送一餐砌一块砖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务必点击关注并点赞,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因为只有你的支持,我才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所以,请不要犹豫,动动手指头,点击关注并点赞吧!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凸显了传承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孝道一直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在讲究孝道的中华文明中,却流传着一种被称为“瓦罐坟”的残忍葬礼故事。
具体实施 *** 是,当家中的长者年满60岁时,他们会被自己的子女送进“瓦罐坟”。随着时间推移,子女每天来送一次饭,也会加上一块砖,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一年左右,直到坟口被完全封死。
虽然这种习俗在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在野史却广为流传。《民间杂谈》就有纪录。他们会挖一个足够容纳一人大小的洞,其中三面都是封死的,只有剩下一面暂时空着,它的形状就像是一个瓦罐,因此得名“瓦罐坟”。不过这个“坟”并不是为死人准备的,而是活人。
此前就有专家在河北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40多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窑洞。这些窑洞的平均高度为80公分,宽度为50公分,深度约2米。每个窑洞的空间恰好足够容纳一个成年人。然而,他们发现窑口里面并没有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是正常的坟墓。根据西河村以及附近的吕家河村的民间传说,这些洞窟被称为“寄死窑”。在这个残忍的风俗中,当一个家庭的老人失去了劳动力,无法再养活自己时,他们就会被放置在这个窑洞里,任其自生自灭。甚至有的情况下,连饭也不会送。仿佛更加证明了“瓦罐坟”的存在。
不仅在中国,我们周围的一圈邻居也流传着许多类似的故事。例如日本也有着类似的传说。在一本叫《楢山节考》的小说中,描绘了一种日本的古代葬俗。在这个习俗中,当一个家庭的老人年满70岁时,他们的子女会选择将老人送上山,让老人在山上自生自灭。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荣誉和尊重,因为这表明子女们认为他们的父母已经活得足够长了,应该有机会在自然中结束他们的生命。这种做法在日本古代很常见,因此传说中那座山被称为“弃老山”。
然而,“瓦罐坟”真的存在吗?我国的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其中各个岁数年纪都这专门的称呼,超过60岁的也一一都有记载,60岁:花甲(huā jiǎ),70岁:古稀(gǔ xī),80岁:耄耋(mào dié),90岁:鲐背(tái bèi),100岁:期颐(qī yí)。许多著名的古人就有着超过60岁的记载,孔子73岁,孙思邈更是夸张的141岁。如果真的有“瓦罐坟”,那还会有这些记载吗?
但是也有一句话叫无风不起浪,“瓦罐坟”这个习俗虽然在所有的正史中都完全没有记载,但是包括秦朝,宋朝,元朝都流传着一个大差不差的故事。大概都是一只不知名的怪兽出来祸乱天下,这时一位超过60岁的老人提出办法解决了怪兽,最后皇帝大喜赐下赏赐,从而取消了“瓦罐坟”这个习俗。
但其实不管是真的取消还是这个习俗真的存在,“瓦罐坟”的基本逻辑就是“弃老”,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战争和灾荒频发,使得许多地方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老百姓时常面临饥饿和贫困的困境。在某些地区,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不出足够的口粮来维持生计,导致许多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这种现象在大范围内蔓延,使得很多人无法得到充足的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一些家庭可能无法维持生计,而年迈老人则成为了累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采用了瓦罐坟这种习俗,以节省劳动力并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在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就变成了一个个故事流传在野史中。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养老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不断完善养老制度和体系,以及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们成功地让老年人的生活达到了“老有所依,病有所医”的高质量生活水平。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已经不再是我们社会的负担,而是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而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